学习帮作文大全700字作文内容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700字

2023-02-22 06:53:57700字作文打开翻译

篇一:家乡的风俗作文

丁炬宏

我家乡的春节习俗有很多很多,有大扫除、购年货、包饺子、拜年等等简直数不胜数。

我和爸爸也按照习俗去购年货。大街小巷里,买年货的人们数不胜数。小摊上,小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摆满了鲜艳的衣服、有好吃的食品、以及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真是让我大饱眼福。我和爸爸又开始了疯狂大抢购,各种各样的东西被我们一扫而光,鞭炮、衣服、食品装了满满一大袋子。

我的家乡最少不了的一项习俗当然是包饺子了。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我们家当然也是不例外的啦!

除夕之夜,我和爸爸妈妈就开始包饺子啦!包饺子还需要技巧呢!我负责擀皮,我这里擀擀,那里擀擀,简直就是四不像。妈妈给我做了示范,包饺子应该均匀地擀,让它在擀面杖上转起来,这样就可以擀得圆圆的了。我按照妈妈的办法,怎么也不能把这个“淘气鬼”制服,还是擀得乱七八糟。不过经过我九九八十一次的艰苦训练,我终于把这个淘气鬼给制服了。

我们这里包饺子还要包里面钱呢!只要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代表着他在这一年中平安无事,运气很好。谁要是吃的最多,谁就是一家之主。我们家也包了好几个钱呢!我和爸爸妈妈都想吃到钱。我为了得到拿到那几个硬币,于是抢了很多的饺子。嘿嘿!我们家里的钱竟然被我吃到了三个,把我的牙都快咯坏了!

吃过饺子之后,我们当然还要放鞭炮,放鞭炮可是我们男生最喜欢干的事情。我们拿起一个大烟花,迅速点燃。顿时,天空中出现了五彩的烟花,美丽极了。

我们这的春节习俗最重要的就是拜年了。每逢过新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祝福,给他们拜一个年,说一些祝福的话语。然后长辈们就会给我们一些压岁钱,发一个红包。然后再与亲戚们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表达互相之间的感情。

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就是这样的,怎么样!你们的呢?

篇二:家乡的风俗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又度过了春节。虽然今年因为疫情,过年的热闹要大大逊色于以往,但是各地依旧保持着各色的风俗。我的家乡是盐城建湖那里也同样如此。

除夕晚上,阖家团聚一整晚不能睡,这叫“守岁”。但我小时总是熬不了,不过现在却兴奋得睡不着。睡觉时要将鞋底反过来朝上,据说是为了防止神鬼降灾。床头还要准备好各种糖果大糕,留在大年初一早晨吃,要不然不能开口说话,表示不空口说白话,嘴甜,来年甜蜜,步步登高。

大年初一,开门大吉,大家都知道年的故事吧,年害怕红色和火光所以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火、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祈求平安。然后家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邻里间见面便相互道喜,互贺“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盐城人过年吃圆子,听说在古代,过年搓圆子、煮圆子都是男人的事,叫“不犯阴人手”,认为妇女搓圆子不吉庆,有歧视妇女之意,这让我气愤极了,不过幸好现在已经没有这一说法了了。圆子是用糯米粉做的,有大小之分,小圆子是实心的,大圆子里面有馅料,我奶奶一直喜欢用白芝麻加糖甜甜的很好吃,爷爷奶奶也叫它“大元宝”“小元宝”。有的人会在初一早上煮圆子时,锅内放一些面条,叫作“钱串子”,因为过去用铜钱都是用线串起来的缘故。吃圆子时也有讲究,不能面向北,以前总听爷爷奶奶讨论大家该坐哪。大概跟过去家里挂有庇护神灵的画像有关,怕得罪神灵。

家乡的习俗很多,各有各不同的寓意,有些迷信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正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不管如何,这些都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我们在这些美好的期盼中长大,也会将这些节日的喜庆和祝福代代相传。

篇三:家乡的风俗作文

六年级章迅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有的地方过年要买杂拌、有的地方过清明要去祭祖、有的地方过端午时要赛龙舟……当然,家乡的这个村子过除夕时也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早大人们总会起的早早的出门来放鞭炮,寓意是开门红。于是我们村子的早上就变得热闹极了,很有过年的味道。吃完了早饭,爷爷奶奶总会带着我和妹妹去菜市场买对联,小菜,零食,水果等,这一忙就到了中午。我们村子除夕这一天中午一般只喝一些粥就完事,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得留着肚子晚上吃年夜饭呀!

当夜幕降临时,奶奶还在厨房里做着晚饭,爷爷便把我和妹妹拉过来,让我们帮她准备美味的食物放在一个大托盘里,为什么呢?你们待会儿就知道了。我们拿了一点花生、瓜子、炒米糖、蛋糕等放进了盘子里,这些美食对中午没吃粥的我和妹妹来说诱引力可不小哇!但每次当我准备拿的时候,爷爷都会阻止。我很奇怪,便问:“爷爷这东西难道不是给我们吃的吗?”爷爷便说这些东西是给龙吃的,“龙还没来呢,你们急什么哦?”我突然想起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村子里的人们都会举办一场舞龙游行,挨家挨户的舞,那肯定也到我们家来舞咯!我想到这,手便缩了回去。

过了大约几十分钟的时间,我隐约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兴奋地跑到大马路上看了一看,呀!舞龙队来了!我一边往回跑,一边大声喊着:“龙来啦,龙来啦!“”爷爷听到了,赶紧把一张擦净木桌放到了门口,再把托盘摆到了上面,就等着龙来了。

不一会儿,龙便到了。他围着我们的那张木桌绕来绕去,有时还张开大嘴,吐出一束束火红小火苗,可好玩了。那龙十分漂亮,金灿灿的甲片、火红的龙角、闪闪的大眼睛,可真好看呀!

过了一会儿,只见龙摆了几个漂亮的动作便走了。不过看到它那依依不舍的样子,仿佛在说:“我明年还会来的!”

就这样,除夕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离开了,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又会有什么美好的事情发生呢?

篇四:家乡的风俗作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立春,但你们知道祭立春吗?在我们家乡——美丽的桐洲岛,就有这样的习俗。2月4日,正是立春。这一天,桐洲岛上热闹非凡,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祭立春的仪式。今天就让我带你们去看一看吧!

“哞——”随着一声牛叫,立春祭正式开始了。我和妈妈挤进了人群,踮起脚向人群中心张望。只见一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饱经风霜的老汉,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缰绳,不紧不慢地牵着老黄牛出场了。老黄牛摇晃着脑袋,炯炯有神地盯着台下的观众,不急也不躁。老汉将它牵到中央,一手放下缰绳轻抚它的背,一手高高举起鞭子,高声吟唱道:“一鞭春牛,三姑把蚕苍天佑。”吟罢,一鞭轻轻地打在了牛背上,老牛“哼哼”几声,仿佛是在配合老汉,和老汉来了个互动。“二鞭春牛,春回大地万象新。三鞭春牛,迎春接福三阳泰。”洪亮而美好的祝福,乘着风儿飘向远方,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随后,主事者把牛背上的五谷撒播田间,寓意着来年大丰收。

打完春牛,围观的人也跃跃欲试,都想沾沾这春牛的喜气。我也拼命挤进去,终于拿到了那带着红丝带的鞭子,我学着爷爷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去摸摸牛背,老牛似乎感觉到了我的友好,扭头看了看我,继续嗅着它鼻子底下的那片草。不过我可不忍心打春牛,只是用鞭子象征性地轻触牛背。

“鞭春牛”只是立春祭的其中一项活动,最热闹的莫过于品尝新桐特有的美食了。你看,叔叔阿姨正撸起袖子揉着糯米团,然后放进石臼里,用石头锤子不断地锤着,捶到韧性十足为止,再揉成一个一个小圆球,撒上香甜的芝麻糖粉,那味道准会让你馋得直流口水。一旁的叔叔见我嘴馋,把一碗麻糍塞到我手里,来不及说谢谢的我,迫不及待地将一个麻糍塞到嘴里,那股香甜的味道,在我的口中弥漫开来,一直甜到了我的心里。

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的我,久久不愿散去,直至太阳公公收走了最后一缕夕阳的余晖,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篇五:家乡的风俗作文

闹元宵

曾柏赫

在元宵节当天,悬灯结彩,阖家团圆,好不热闹。

在元宵节那一天晚上,我和家人一起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赏花灯了。

我去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赏花灯。我刚一进门,就挤在了灯笼堆里。灯笼里的光源汇聚在一起,亮得我睁不开眼睛,纵使馆内在晚上没有上灯,这些灯笼也将这里照的灯火通明。这些灯笼里,有一群“大高个儿”挤在两旁,还有一群“矮冬瓜”堆在中间,它们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一些穿了红色的衣裳,想让来的人都能注意到自己的红红火火;一些穿着蓝色的衣裳,显得十分稳重,才不像那群骄傲的红灯笼一样四处张扬;还有一些太害羞了,穿上了绿色的衣裳,配上火光一照,就看不见它的颜色了。再往远处走,有一群“兔子”灯笼,一个个的浑身雪白,在点上眼睛,抬起前爪,如果再配上一片草地,可真就与兔子无异了……“真好啊。”一名老人望着“兔子”灯笼,不禁发出了赞叹;一名游人站在小灯笼边,安静地盯着小灯笼,仿佛在思考什么;一群小孩望着“兔子”灯笼,又蹦又跳的,玩得不亦乐乎……

望着这些灯笼,让我想到了诗人卢照邻写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关于花灯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伤人害畜,人们组织攻击它们。一只神鸟来到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人们打死了。

天帝知道后大怒。命人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人们受难,就偷偷驾祥云来到人间,把消息告诉大家。在大家焦头烂额之际,一名老人出了主意,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放烟花爆竹,点上彩灯,天帝就以为大家都被烧死了。这招果然有用,大家都平安度过了这几天。

在元宵节当天,是大家团圆的日子,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祝愿大家都能阖家团圆,共享欢乐。

篇六:家乡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江西,那里山美水也美,最好的要数江西的风俗了。

“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镘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炸和卤,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江西的风俗都是按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些风俗。

腊月二十六的时候,我和奶奶一起蒸馒头、包饺子,奶奶将面粉揉好,翻来覆去地做出许多不同形状的馒头,有蘑菇形、青菜形、玉米形、坚果形……我也轻轻地揉了起来,像搓汤圆一样揉,不一会儿,我揉出了各种各样形状的馒头,有刺鲀型、鲨鱼型、螃蟹型、龙虾型、鲎型、海星型……我又和奶奶开始包起饺子来,先把皮平坦地放在手掌心上,用筷子把肉馅儿放在雪白的饺子皮中间,饺皮对边按在一起,再按起许多好看的花边,花边编密了,像一把把梳子,然后把它们放进火炉里烤熟。过了一会儿,一股弥漫的香味悄悄地飘了过来,我不禁地说:“好香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像乐得开花一样。

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一起团团圆圆的吃年夜饭,年夜饭的菜真丰富啊!有九江鱼块、酒糟鱼、九江小龙虾……年夜饭吃完了,我们小孩子们去放烟花,烟花有许多品种,我选择了旋转品种的,我把烟花放在小竹竿上,烟花点燃起来特别漂亮,而且又五彩缤纷的。然后,我们又围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聊天、倒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正月十五的时候,公园里的花灯美丽极了!威武的“长龙”披着五彩的鳞甲,好似即将翱翔出击的勇士;凶猛的“鲨鱼”鼓着两只凶锰的大眼,风一吹,它开始摆动着身体,好像要问我们拿食物吃;美丽的“风凰”在夜色中慢慢地缤开五彩缤纷的翅膀,如同地在跟我们招手,也像一位害羞的少女……

你的家乡的风俗是怎么样的,来告诉我,好吗?

篇七:家乡的风俗作文

每一个地方都是独特的,都是绝无仅的,家乡的风俗也是独特的。我的家乡也正是样,有着许多风俗习惯,就连过年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每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放鞭炮来热闹热闹,据说这样才能赶走瘟神和厄运,让新的一年欢欢喜喜。我们的年要过很久,而且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习俗,有时不能缝衣服,不然以后每天都穿破衣服;有时不能吹火,吹火过后瓦片会被大风刮走。在大年三十那天,哥哥姐姐们总会去老人的坟前祭奠,乞求来年的平安,我总是屁颠屁颠的跟着,他们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有时走累了,总要抱怨几句。好不容易才走到坟前,把插着筷子的刀口肉和酒放在坟前,让老人家“慢慢品尝”,在老“品尝祭品”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的烧纸,纸钱灭了不能扇,更不可以吹,要不家里人的财运就会跟随者风飘走。在每个坟前走了一遍后,看见坟上有草,还要用刀割干净,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晚间,每一家的灯都要照一整夜,非常壮观,这是为了守年,这一晚都不能睡觉,爸爸这一晚就打牌,妈妈这一晚就烧火熏腊肉,而我们这一晚都在烤肉吃。虽然很困,但却有了说不完的情趣。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我最喜欢的就是和弟弟一起去拜年了。初一早上,吃完丰盛的早餐,早餐当然少不了寓意年年有余的鱼了。每个孩子都会提着一个大袋子去拜年,而大人们总会准备好瓜子糖等,孩子们来到门前,只要说:“拜年啦”大人们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往孩子的口袋里装,有时一些较富裕的人家还会给你钱呢。回到家里,大人们也给红包。每年我们姐弟几个背着糍粑腊肉等礼物去给舅舅家拜年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思意思的钱,回到家,把压岁钱和拜年得到的钱全都交给妈妈,做来年的学费钱。

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民族的人,他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同,但他们都是高高兴兴地过节,快乐地生活。

篇八:家乡的风俗作文

方博雅

岳飞大将军曾有一句诗说:“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将军一生奔波在边疆守卫国家,难得有机会能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他的首选便是去往九华山下的“翠微”,探访它独特的美。而这“翠微”便是指代了我的家乡——池州。

在我们池州有一种独特的小吃名为“粑”,虽然长相平平无奇,吃起来却会让你的味蕾“心花怒放”。池州有句民谚叫“三月三,鬼下山。”那里的人们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吃粑,以求把魂“粑”住,和已逝的亲人“团聚”。

每年寒假回老家时,外婆总会做一盘香喷喷的粑为我们“接风洗尘”。而且在早饭时,粑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外婆做粑。外婆的手法刚劲有力,揉出来的面团都弹性十足,为口感增添了许多分数。每次外婆做粑时都喜欢用萝卜和肉丁做馅料,而这样做出来的粑口味也是我最喜欢的。当一块块的粑下锅时,那“滋啦滋啦”的声音总让我感到非常享受,当我看到那一块块煎好的金黄的粑时,我总是在垂涎欲滴时也为外婆感到自豪——外婆的粑在我心中永远都是最好吃的。

每年春节,你总能在我们的饭桌上看见一盘一盘的粑。这粑总是饭桌上最炙手可热的小食。不仅小孩抢,大人也跟着抢。吃粑时,你每每都能听见人们对这粑止不住的赞美。不仅大人说,小孩也随着说。总有那么几个小孩“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吃完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这时,外婆就会开始第二轮的工作,为所有人再做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粑,满足所有人流着口水的嘴巴。吃粑,就是我们饭桌上最其乐融融的场景了。

现在在上海,我不能常常吃到外婆做的粑,就只能在吃早饭时对着那一盘盘的包子做“思想斗争”。每次回想起那美味的池州小粑,我也会打心底里怀念我最爱的家乡。小粑凝聚了外婆的汗水和对我们的爱意,承载了我在家乡点点滴滴的回忆,这家乡的风俗,我永生难以忘记。

篇九:家乡的风俗作文

余文淇

我的家乡在新州,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那非春节不可啦!

春节是新年的开头,寓意新的一年到了,要说春节的来历啊!哪来头可不小呢!春节是从历年流传下来的,直到现在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呢!

我们这里的春节差不多从腊月二十四过完小年就开始了,当然那都是节前的彩排。最热闹最隆重的是年三十那天,那天才是真正的过年,那天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己,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晚上必定要吃我们新州的元宝饺子。饺子寓意着招财进宝。我家饺子馅是多种多样的,有白菜馅、猪肉馅、韭菜鸡蛋馅、香菇馅等等。餐桌上,弟妹嚷嚷着:“再给我一盘,再给我一盘,我还没有吃饱!”

到了晚上外面噼里啪啦的响,家家都在放鞭炮,我们家也不例外。爷爷和爸爸从屋里拿出长长的红红的大鞭炮,边拖边摆放着。点火!爷爷和爸爸赶紧跑回屋里来,火沿着火线慢慢的延伸到鞭炮。猛然间外面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接下来就是放烟花了,一点火,烟花飞上天空,在一瞬间炸开了,有的像无数颗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轰”的一声,一束烟花飞上了天空,紧接着,更多的烟花飞了出来,随着噼噼啪啪放鞭炮似的响声,烟花绽开了,不一会儿,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各种颜色的烟花纵横交错,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你瞧,圆形的、流星形的、瀑布型的、花型的……五花八门的烟花在天空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它们有的像上翻,好像娇媚的牵牛花;有的向下垂,好像绚丽的菊花……我还饶有兴趣的为每一组烟花取了名字,如万紫千红、繁花似锦、满天繁星、百花齐放,再加上黑天空的衬托,显得烟花像是天上的仙女,好一幅壮丽的景象!

吃饺子、放鞭炮是我印象最深的节日风俗。

篇十:家乡的风俗作文

那时候,人们欢快地聚在江边,望着龙舟快速地前进,喝彩连绵,笑声不断;那时候,一张张桌子上摆满了刚煮熟冒着香气的粽子,孩子们围着它,又唱又跳,高兴地合不拢嘴;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口会挂上一簇簇绿油油的艾叶,远远望去,星星点点的绿色,自然又满满生机;那时候,孩子们的额上用雄黄酒写了一个“王”字,在大街小巷里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充满了整条小巷……这一派喜悦祥和的景象,就是我们家乡50年前端午节时的景象。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选择以死明志。他毅然决然写下绝笔诗《怀沙》,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百姓为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投米粮于江河之中。后来,这些做法慢慢变成了赛龙舟、喝雄黄酒和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现在,地方虽然还是原来的地方,但风俗却在慢慢的改变。

龙舟表演还在继续,但江边已没太多人围观,大家都选择看电视转播了。粽子直接可以在商店买,除了传统的红豆、白米、肉粽,现在多了许多新品种:黑松露八宝鸭粽,红枣西米粽,肉松芝士粽……挂艾叶,涂雄黄酒的人家应该也不多了吧,曾经的弄堂成了高楼大厦,曾经的小孩也已经变成了大人。

家乡风俗的味道似乎变淡了,但家乡的风俗真的变了吗?

风俗的形式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但不忘历史、团结正义、祈求平安的初心却不曾改变。

去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我早早地起床,让外婆教我包粽子。将粽叶围成一个圆锥形,填上满满馅料,然后把粽叶慢慢卷起来,最后用绳子把粽子捆起来,不同的馅料打上不同的绳结以示区别。看似简单的步骤,做起来却很难。我看着外婆的动作,努力地学着。虽然做的歪歪扭扭,还有点漏,但很开心。这是我的劳动成果,是我参与风俗传承的一小步。

未来我会更多的参与,体会风俗活动,传承家乡风俗,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中国特有的风俗文化。

篇十一:家乡的风俗作文

黄昭涵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在我们辽阔富饶的华夏大地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过年家家户户吃年糕。

听奶奶说,年糕最早是为年夜祭神的,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了春节食品。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令人回味无穷的口味,成了家家必备的新年食品。

随着新年的脚步一天天接近,我这个馋孩子也一天更比一天期盼再次品尝到奶奶做的年糕,因为那是家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年三十一大早,我看见奶奶正忙着买蜜枣、桂花,准备蒸年糕呢!我长这么大,每年都能吃到奶奶从乡下寄来的美味年糕,但从没看到奶奶是如何蒸年糕的。今年正好回老家,我可要亲自“实践”一下。

只见奶奶把糯米粉倒进竹匾里,在里面加上了蜜枣、桂花,再用勺子麻利地来回拌匀。奶奶告诉我:“这样蒸出来的年糕既有蜜枣的甜味,又有桂花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我心想:怪不得奶奶每年寄好多年糕来,但我总觉得吃不够。我挽起袖子,学奶奶的样子来回搅拌,好像已经闻到了年糕的阵阵香味。

接着,奶奶在锅中烧开了一锅水,又在蒸笼四壁用纱布轻轻抹上清油,放入已拌匀的糯米粉,把糯米粉拍结实后,放在锅上蒸。过了一会儿,糯米粉上冒出几个泡泡,泡泡破了,蒸气便冒了出来。奶奶低头仔细寻找泡泡出气处,还不停在上面撒糯米粉。奶奶一边加糯米粉一边告诉我:“这加糯米粉很有讲究,加得不好,年糕有的生有的熟,不好吃。”

很快,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一笼又香又糯的年糕就这样蒸好了。奶奶乐呵呵地把一碗冒着热气的年糕递给我,嘴里还说:“吃了年糕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啊!”是啊,这一块块年糕不仅带给我们新年的喜庆,更是寄托了奶奶对全家未来生活的祝福!

篇十二:家乡的风俗作文

盛予诺

说起我的家乡呀,那真的是有许多特色呢。如盐水鸭、桂花糖芋苗等等一系列美食,说到这里,你一定猜到了吧,那就是南京,虽说南京的美食非常有特色,但是我们这里的节日风俗那就更有特色了。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端午节了,每当这时,大人们都忙着包粽子,粽子的种类也很多,有白粽子、肉粽子、咸蛋黄粽子、红豆粽子等等。小孩们也不闲着,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做香包,据说香包能达到驱虫的效果。

去年,端午节的前一个星期,我们社区通知将在端午节期间组织一次包粽子,做香包的活动,要求社区的小朋友也要参加。看到这一通知我十分期待这天早日到来。

期盼已久的活动日子终于到了,我们来到社区,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已经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准备好了。活动开始了,先由一位大姐姐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再由一位奶奶给我示范了如何包粽子。现在该我们上场了,我按照老奶奶教我们的方法,首先,将两片粽叶拼在一起,把它们理平整;接着,把它们卷成一个带柄的漏斗;然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糯米和配料裹好,再拿一片粽叶封口;最后,用一根细细的棉线在粽子底部和封口处绕几圈扎紧。可是不管我怎么包,粽子都会漏米。这时,一位老奶奶看了之后就是“你包的粽子貌似吃多了。”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米放多了。经过几次练习,我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它像一只小号的靴子。等我包好五个粽子,已经满头大汗了。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做香包,就是用热熔枪将两片带有图案的布片的三边粘在一起,再往里面放入一些干花和中药材,最后把口封好,这样一个香包就做好了。

活动快要结束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会把我们包的粽子和做的香包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这时,我感觉家乡的风俗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家乡的风俗我爱你,你带给我汗水和快乐。

篇十三:家乡的风俗作文

糍粑是我家乡广东河源年年都会做的美食。它带来的甜腻、松软的口感,让人们欲罢不能,使之成为年夜饭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美食。

过年那天下午,我和妈妈正在厨房里准备材料做糍粑。做糍粑,要有原料,原料就糯米,我和妈妈取来糯米,把它放在凉水里浸泡,在浸泡的这段时间,我脑袋里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我问妈妈:“糍粑是怎么来的啊?”妈妈笑着说了一个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在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大功臣,越国的勾践趁机举兵伐吴,将吴国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遭到危难。

在这样危机的时刻,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发现,地基都是用熟糯米制成的。原来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下的备荒粮。

人们因此度过难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每年年底,就用糯米制成如今的“糍粑”,用来祭奠伍子胥。

听完故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人们嘴里甜蜜的糍粑是这么来的。故事讲完,糯米也泡的差不多了,接着就是把它蒸熟了。妈妈把糯米倒进碗里,再把碗放进蒸锅里蒸,我看着蒸锅不断地冒气,不断的发出“哔——”的声音,我的口水也哗哗地流下来,我时不时问妈妈:“好了吗?好了吗?“快啦!不要着急!”过了好一会儿,锅里的糯米终于蒸好了。

妈妈从锅里取出糯米,我和妈妈一起把糯米搓圆,这时的糍粑就做好了,不过为了口感,妈妈还要把糯米团裹一层黄豆粉,再淋上红糖水,这时的我再也忍不住了,直接拿了一个吃下去,顿时嘴就被甜味包围,糍粑不愧是家乡的美食啊!

糍粑是我家乡河源的传统美食,他带来的美味让人们铭记在心,我开始盼望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篇十四:家乡的风俗作文

打年糕

章晶晶

“咚咚、咚!”离老远我就听到了菜市场旁边的地方发出打年糕的声音。

在腊月中旬这段时间,就是我们这里要打年糕的时候了。听到了打年糕声后我就和妈妈向菜市场旁边的地方走了过去。一到那里我就看到了大概有四五十个人在围观。有老人、中年人、妇女和孩子。因为打年糕可是一个体力活,所以只要那个拿锤子打年糕的人往年糕上打一下,一群中年男人就叫一声“厄”以示为这个人加油;有一些老人就把手放在背后旁边默默无闻地看着;有几个妇女就站在人群外,是帮忙拿走做好的年糕;有个五六岁的孩子看到这种场景就疑惑地问***妈:“那个人为什么要锤米饭呢?”“因为要做年糕。”***妈说完便指了指做完的年糕。我在外面看不到,就走到了人群中去看年糕是怎么被打出来的。先有一个人把刚蒸好的米饭放入一个专门用来打年糕的石磨里,再用锤子用力地去砸向米团,然后翻一个面,之后再用锤子砸……就这样一直不停的重复着这两个动作,直到雪白的、热乎乎的单个白珍珠变成一大块软软的面团。

如果在年糕打到一半的时候放入红糖、芝麻、葡萄干、花生米等各种配料,砸出来的年糕就是棕色的,配料具全的年糕。这年糕闻起来香甜香甜的,摸起来软软的,咬一口下去,感觉软糯香甜,且一点也不粘人牙,再配上花生、芝麻等配料,就感觉这些东西就该和年糕配在一起。

把年糕做好后还可以揉成各种形状或用印板压成各种图案,有元宝状,各种动物的形状、各种字、牡丹、蟠桃、鲤鱼等。但得趁热做。

到了下午,年糕差不多快全部做完了,于是我们就把做好的年糕发给来看打年糕的“观众们”,还有亲戚朋友等,只要认识就都会有。

到了下午四五点,年糕都发完了,大家也都回家吃饭去了。

最好的人生状态,安于得失,淡于成败。

篇十五:家乡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四川成都,在那儿过新年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期间有我最惦记的新年风俗——“年前灌香肠,团圆饭吃香肠”。

在我看来,川味香肠是年夜饭中最亮眼的存在。最地道的川味香肠不能直接用水煮熟。先用温水浸泡20分钟,让已经晒干的香肠吸够水份,变得松软,然后整段地放入蒸笼里。四川的蒸笼大多用竹子编成,蒸好的香肠隐隐约约带着一些竹子的清香味。盖上蒸笼盖,隔水蒸30分钟,再斜斜地切片摆在盘中。只见每一片椭圆形的腊肠晶莹剔透,红色瘦肉和透亮的肥肉相互交织在一起,偶尔还点缀着小半粒儿花椒镶嵌在中间。一阵麻香味儿随着腊肠上的腾腾热气飘散开,让我禁不住流口水了。夹一片香肠,合着一口米饭,一口咬下去。“真香!不咸不腻,还有一点点四川特有的麻味儿,融合这软糯的米香和肉香,果真是令人沉醉的味道。

看着我眉开眼笑的吃着香肠,奶奶开始给我科普香肠的做法。首先,要做好香肠就得选好肉。奶奶总是起个大早,从菜市场原来最新鲜的梅花肉(四川叫做肩胛肉),是长在猪脖颈上面的那部分肉,肥瘦兼达。猪肉先切薄片,再拌上葱姜、料酒和酱油等调料,接着加入一些香糯米粉,淋上香油,随后放入食盐,撒上几颗碾碎了的花椒,然后开始用筷子搅拌。一边搅拌一边加入蛋清,让各种材料不容易散开。准备好肉馅,奶奶开始准备肠衣。她将干净肠衣套在家用绞肉机的管口上,套到末端的时候,放净空气,用线头扎紧。接着,将肉馅放入材料入口,轻轻转动绞肉机,齿轮搅碎了肉馅并且推动着肉丁儿一点点灌入肠衣。奶奶拿着细棉绳,每隔一段就给灌的满满的肉肠扎个小结。最后,奶奶将灌好的香肠挂在日照好又通风阳台上晾晒,大约十五天左右,我就有口福尝到最新鲜出炉的美味啦。

四川香肠带着独有的香味弥漫在团圆饭的饭桌上,微醺着一张张笑脸。这就是我最爱的四川风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