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帮作文大全内容页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

2023-01-19 09:27:05作文大全打开翻译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一)

家乡的中秋

作者:刘诗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晃眼,今年的中秋如期而至,自古以来中秋就是与家人团圆赏月之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今经历了千年的巨变,但月亮还是那一轮明月,阴晴盈亏不改其色,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达到巅峰之美。

在民间,中秋节时有“走月亮”、“拜月娘”、挂彩灯等习俗,其中,以中秋赏月、吃月饼、祭月的风俗最为盛行。

在中秋许多不曾久见的亲人总是会在这一天团聚在一起,我家便是如此。小小的屋子里挤满亲戚,他们聊的热火朝天,时不时还来问我一句:“小诗,你今年多少岁了呀?”“小诗,你长高了吗?”“小诗……”许多声音交织在一起,尽管很吵闹,但是这个安静的家却有了一丝生气。

太阳渐渐地落了下去,被云给慢慢吞没掉了,夜幕降临……家中,男人们在坐着聊天,女人们则在旁边做着月饼,而我也在其中。我拿着已经和好的面团,看着阿姨们那熟练的手法,呆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拿着面团,喜笑颜开的让我看着她做月饼,只见她将面团放入模具之中,轻轻放平之后,在中间按压出一个小洞,那就是放馅儿的地方了,之后放入糖馅儿,再将它覆盖拿去烤就行了。我在做的途中突然起了一点坏心思,我不放糖馅儿了,我要放“硬币馅儿”的,于是在烤的时候,我双手插腰,感到得意扬扬,就看谁是那一位有缘人了!

吃月饼时,我眯着眼睛到处寻视,看看谁会吃到那个月饼,结果没想到,牙上一硬,我捂着嘴巴将那个“硬东西”吐了出来,张开一看,竟是我包的那枚硬币,原来有缘人是我自己啊!

吃过晚饭,一家人便开始祭月了,将准备好的蜡烛点燃,把贡品放在盘子里,拿着酿好的桂花酒倒在杯子里,双手合并,闭着双眼,诚心诚意的说出自己的愿望,听说这样就能实现了!

坐在小院的摇椅上,抬头看着被微云遮住的圆月,皎洁的月光洒落在院子的一棵枯树上,如此缥缈虚无,给人一种孤寂却有重获新生的感觉,与这儿相比倒是显得格格不入。不知是什么时候,空中闪着微弱的光芒,仔细一瞧,是孔明灯!慢慢地,天上的孔明灯越来越多、数不胜数,它们像漫天繁星似的点缀着整个夜空,上面写满了祈祷的话语,而孔明灯则带着这些美好心愿飞向了天空。

夜渐渐深了,家也渐渐空了,不知何时又能够重逢,所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二)

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每一种节日都有一种代表性的食物。这不马上要到清明节了,我忍不住又在想艾叶飘香的青团。每年的清明节,我总是会跟着妈妈去老家安吉扫墓,因为那时候总会有一个保留的节目:全家动手做青团。

往年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全家清晨就会去扫墓。一回来就会去田间采摘新鲜的艾叶。采摘回来后把它们清洗干净,再把它揉出汁备用,这时外婆就会用温水调和糯米粉,用力揉粉。等糯米粉变成团时,在一旁的妈妈就会把刚挤出来的艾叶汁均匀地倒入粉团中,外婆则继续揉粉。霎那间,雪白的糯米团就变成了翠绿的糯米团,再把粉团揉成圆柱形。外婆熟练地从顶端拽下一块块粉团,搓成圆团,这时舅妈、阿姨都会加入进来,人人拿起一团,开始包团子。首先在中间掏个洞,两个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再把准备好的豆沙馅或者咸菜笋丁放进这个洞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起来,最后把洞口封住。它的做法跟汤圆很相似,只是比汤圆大了好几号,把封住口的团子搓圆,再在团子的顶端做上记号,咸的在顶端做个小帽,甜的就搓成圆形。长辈们一边包着团子一边聊着小时候的趣事,而我们这几个小辈则在一旁打着下手,一会儿递给他们馅,一会儿递给他们面团……

不一会儿时间,一个个青团精神抖擞地站在蒸架上,看着它们一小团一小团点缀着,好像摆放着一笼子的翠绿宝石。这个时候我们这几个小娃儿就围着炉子转,迫不及待地等着青团子出炉。20分钟后,当一阵阵浓郁的艾叶香味飘出后,我们个个都睁大着眼睛等着青团子。长辈们看见我们这猴急样发出了阵阵爽朗的笑声。

终于出炉了,原来翠绿色的绿宝石变成了墨绿色的宝石。待它冷却了一会儿,我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圆的豆沙馅儿的团子,而表哥却冲着有小帽子的青团子伸出手去。我顾不得烫,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真好吃!我一口气干掉了两个,满口艾叶的清香,合着豆沙甜糯让我欲罢不能。当我想去抓第三个时,外婆抓住了我的手,用慈祥和蔼的笑容对我说糯米团吃多了胃会难受的。我也只好舔舔嘴巴收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以前的清明节扫墓,总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现在的清明节却变成了家人团聚、祭拜祖先,教导小辈要感恩、以孝为先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日子里,向祖先问好,并向他们述说现在的好日子,做上一回美味的传统小吃——青团子,也成了我们向往的节日了。出处 xuexibANg.net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三)

李秉科

我的家乡是首都北京,那是一座有着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城市,也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北京既现代又古老,历史的年轮和文明的积淀赋予了大都会北京特有的年俗。

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莫过于春节。春节又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厄运的凶兽,每到除夕,“年”一来就要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但是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每年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鞭炮,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成就了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我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的时候能放鞭炮、拜年、得红包,而北京过年还能逛庙会。

过年放鞭炮是我的最爱,每年的除夕夜我都会兴冲冲跟着爸爸和妈妈一起去放鞭炮。我会像一个小侦察兵一样快速扫视周围的环境,选择一片开阔、平整的地面,迫不及待的撕去炮皮,把鞭炮稳稳的放置在地上。手拿一截香柱又紧张又期待的小心翼翼地靠近鞭炮,爸爸会拿着手电帮我照着鞭炮的引线,这时候我会深吸一口气,慢慢地俯下身子,双眼紧盯引线,伸手将香柱头稳稳地靠向鞭炮,然后迅速的转身,大跨步的跑开,一下子就离了鞭炮几米开外。紧接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会响彻夜空,天空中也接二连三的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朵,胆小的妈妈会捂住耳朵,我们全家人一起沉浸在这五颜六色的夜晚,辞旧迎新的爆竹声将过年的喜庆气氛烘托到顶点。

在北京过年还有一项特殊的习俗,那就是逛庙会,北京最有名的莫过于地坛庙会啦。还没到地坛庙会的大门,迎面就能看到红红的灯笼,百盏千形、喜气洋洋。周围到处都是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脸上,欢声笑语都带着喜庆。路两旁早已被五花八门的小贩挤得水泄不通,不断传来小贩们的吆喝声和大家买卖之间的讨价还价声。仔细一瞧,还真是吃喝玩乐样样俱全。看,十里飘香的羊肉串摊位前挤满了众多食客,金黄色的热油、红彤彤的辣椒粉、黄橙橙的孜然面包裹着一串串羊肉串,在炭火上发出“呲呲”的响声,馋的人口水直下三千尺;闻,古朴幽香的不是一杯杯回味无穷的奶茶吗?时不时的吸引着人们驻足品尝,卖奶茶的蒙古族小姑娘脸上总是会露出温暖的笑容,好像奶茶也变得更加香甜啦;踩高跷、舞龙、秧歌……一出出民俗表演更是异彩纷呈。在北京的庙会里,年的味道更加浓郁。

我喜欢过年,但我更爱我的家乡——北京。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四)

家乡的风俗——端午

林予涵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逢五月五,不论是刚升学的小孩子,还是早已工作的大孩子,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腻腻的感觉呢?那拥有细腻口感的粽子,谁又不爱呢?

据说粽子可有着大来历呢!传说农历五月五日,楚国大将屈原跳河自尽,河岸边的百姓为了防止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乘着船往河中洒下一种糯米做的食物,这便是粽子。

一般的粽子分为两种——甜的和咸的。甜的加枣子、蜜饯或是豆沙。咸的要加大肉。形状则是千奇百怪,什么锥形、长方形、圆形都不在话下。只有你想不出的,没有你包不出的。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家都会包粽子。天刚刚亮,甚至连那层薄雾都还没退去,爷爷就早把需要的食材一个挨一个的摆起来,活像个小型展览会。大约吃过午饭,大家就陆续来了。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哪个远房表弟,原本冷清的前厅,一下子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活赛一百零八好汉在忠义堂聚义,只不过人家是讨论军事,我们是闲聊唠嗑包粽子。差不多人都到齐了,爷爷端出一大盆白乎乎的东西——是泡好了的糯米。大家都撸起袖子,连一岁大的婴儿也照这模样抬了抬手。先把粽叶过裹成锥形,倒米,加入大肉,再把叶子合上,一套动作一气呵成。“啊,怎么破了!”也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手一抖,粽子栽了个倒栽葱,里面的米如沙子般撒了开来。“哈哈……哈哈……”瞧表弟那得意样,我恨不得直接把粽子砸他脸上。不同人有不同的动作,但都是一门独一无二的艺术,一个个粽子立在木桌上,似乎也有了生命在偷偷交流似的。

“砰”一个米团飞了过来,也不知是哪家孩子,把食材当飞镖,但毕竟过节嘛,大家都乐在其中。不一会儿,米团便像长了翅膀似的,在房屋的上方飞来转去。那个男孩早已成了“大花脸”,却还麻溜的搓着圆球,朝着对面比他大几岁的哥哥扔去,还不时扭动身子,躲避着炮轰似的攻击,一旁的女人早已放下了手中的粽子,板着脸看着面前的“小圣兽”,可谁叫“过节呢,不然又有“好戏”看喽。

“噗——”起锅了。热气霎时间布满了整间屋子,一股浓浓的鲜香顺着空气漫入鼻子。粽子,寓意着祥和美好,也正是在这一天充满了热闹喜庆的氛围。吃着热乎乎的粽子,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犹然而生,那种软糯糯的口感,在舌尖化开。也就不一会儿,大家的盘子便都空了……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五)

我的老家在甘肃民勤,那里村庄很多,也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风俗就是“燎疳”,现在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燎疳,又叫燎百病。我知道这个风俗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在很早以前,西北一带连年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于是他们就把吃不了的粮食喂鸡喂狗,甚至到处乱扔。土地爷看不过眼,就到把这件事告诉了玉帝,玉帝派千里眼去查看,发现果真如此,顿时大怒,命龙王十年内不许向此处降雨。从此这里连年大旱,百姓生活困难。就在第九年的最后三天,有人到庙里避寒,看到玉帝石像很是愤怒,就一气之下砸碎了石像。这件事被玉帝得知,命太上老君下界立刻把这些难民烧死。

那时正是正月二十三的晚上,太上老君不忍下手,就把事情告知了难民们。提醒他们每隔十几步就放一堆火,在里面放上盐粒和香表,并在火堆上面跳来跳去,这样就能瞒过玉帝。难民们照做了。玉帝在天上看到地下火光闪闪,听到喊声,闻到怪味,以为太上老君真的把那些人烧死了,就心满意足地回去了。后来这个“燎疳”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

听了传说,是不是越发觉得“燎疳”很有趣呢!今年的正月二十三晚上,我就参加了家乡的“燎疳”活动,场面特别热闹。人们在门前放一堆柴火和当天院子里清扫的杂物,再把扯下的对联和门神也投入其中,随后再投入香表、鞭炮、盐粒等。男女老少都在上面跳来跳去,小孩子们更是无比开心。

因为我是在邻居家参加这个活动,所以当我们到那儿时,天已经黑了,火已经烧了起来,只见一个个人影从上面闪过。

起初我很兴奋,想试一下,但当我看到火苗一下子窜的老高,又有点不敢了,心想∶这么大的火,会把我烧伤吧?我躲在爸爸身后,看着人们一个接一个地从火上跳过去,欢呼声越来越大。只见小姑父抱着六岁大的表弟一纵身跳了过去。接下来就轮到我了,我尝试了几次都不敢跳,但转头一看,大家都在鼓励我,表弟也拍着手,喊道∶“姐姐加油!姐姐加油!”不知怎的,我突然勇气倍增,一闭眼,一迈步,跳了过去,突然感觉热热的火烤在了脸上。我低头一看,还好,裤子没烧坏。在场的人们都跳了过去,天空中也升起了绚烂的礼花,在欢笑声和鞭炮声中春节也随之结束了。

“燎疳”寓意着驱赶病毒、平平安安、百病不生。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独特的“燎疳”。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六)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福建安溪当然也有很多,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应该是举旗了。

那是2018的寒假,在正月初六那天,全村的人都在讨论要不要去举旗;有人会给起得早的人打电话叫他帮忙拿一面旗,那天晚上的小孩都会很兴奋得睡不着觉,这也是很正常的。

举旗在我们那是一个传说:到了正月初七那天,所有小孩都要举旗子,因为那天菩萨会坐在轿子上面,村子里的男人就抬着菩萨坐的轿子,小孩举旗,抬着菩萨到村里村外玩一圈,这样整个村都平安。

到了初七那天,家里有4人拿着旗子到了集合点,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我看见村子的入口处人山人海、行人们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前后望不到头,那队伍中有举旗的、有舞狮的、有打鼓的、有跳街舞的、还有舞龙的等等,丰富多彩。

只听哨子一响,这便是出征之时,每个人都迈开脚,跟着最前方的人走,因为人太多,最前面我只能看见一根很长的旗子,队伍旁有许多人在向我们挥手,那时是清晨之时,我们的眼皮像在打架一样,想闭上却不敢闭上,走了一会儿,大家的脚步慢了下来。有人觉得是第一个人累了,可并不是,是第一站到了,所有人都停了下来,举旗的人到旁边休息,而表演的人排好了队,一个一个的表演。看表演时所有人都开怀大笑,时不时边鼓掌边说话,不知是不是太阳大的原因,大家脸上流着珍珠般的汗珠。

接下来也是走走停停的,一路上欢声笑语。中午走到村中心的建筑地点,大家脸上都大汗淋漓的,这是上半场的最后一场表演,表演完后,所有人都往一个地方赶,就是“食堂”了,每个人都像狮子看到肉一样,两眼放光,吃到食物的“狮子”都很开心,脸上瞬间挂满笑容,吃完饭可以让你去放松一会,买买东西和小玩意儿。

到了下半场的时候了,大家脸上还有汗珠,可是不像上午那么多汗。下午和上午一样,可是进行到一半时,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不过天神好像知道我们在举行活动,下了一会儿又停了。

到了最后,我们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大家把之前没表演完的节目都在这全部表演出来,看完演出也差不多结束了,看看天空,结束之时已是“黄昏”。大家脸上都挂着比之前更开心的笑容,带着发着亮光的汗珠,拖着疲惫的身体都回家了。这情景,应该是我见过最好的“风景”了。

在这个黄昏大家都有体会,虽然累了点,可还是很开心,心里很甜。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七)

我们溧阳有个习俗,新年来临前,家家家户户都“请祖宗”。我家也不例外,我们会请“老祖宗们回家过年”,俗称“请祖宗”、“做羹饭”,这是一种祭祖形式,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

“请祖宗”的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每年我都会跟着爷爷、爸爸一起“请祖宗”。爷爷告诉我,“请祖宗”是为了祭祖、怀念祖先、先人。奶奶负责准备好祭祖的食材,有猪头、雄鸡、鲤鱼、肉圆、豆腐、青菜、萝卜丝、小团子、苹果、酒水、碗筷、小酒杯、蜡烛一对、香一把、香炉……我和爸爸按照爷爷的指示,把八仙桌摆到大厅正中间,桌子上方放一条长凳,然后左右两边各放一条长凳,下方不放凳子,地上放一个草蒲团,磕头用的。爷爷把食材、器具摆放到桌子上,一眨眼的功夫,一切都摆放好了。我好奇的问爸爸为什么要准备这么多东西。爸爸娓娓道来,准备的这些材料都是有讲究的,都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食材一般是“三荤三素”,三荤一般是鱼、肉、鸡,三素一般为豆腐、青菜、萝卜。还会有猪头、猪手、猪尾巴,鱼必须是一整条鲤鱼,不扣腮、不去鱼鳞,鸡必须是雄鸡而且要会打鸣的。我听得全神贯注,不时的点头。

爷爷开始主持仪式,他先把香炉上的蜡烛和香都点着,大家要保持严肃不能说笑。接着,爷爷拿了几个元宝在大门口点然,一边点元宝一边嘴里振振有词的说:“老祖宗们,回来吃年夜饭啦!”话音刚落,我看见爸爸开始给“老祖宗们”倒酒。桌子的三面,各放着三个酒杯、三副筷子,爸爸倒好一次酒就磕一次头,一边磕头一边嘴唇不停地念叨着。爸爸磕完头,我就立马跟上去磕头,一边磕头一边祈祷老祖宗们保佑我们大家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酒过三巡,爸爸给“老祖宗们”添饭。我和爷爷在大门开始烧元宝,爷爷一边点元宝一边说:“老祖宗们,拿去用啊!”我不停地把元宝放进去。爷爷说:“烧元宝时要虔诚,元宝要慢慢烧。不要用木棍去挑动元宝,否则会弄破元宝。很快元宝都烧完了,“老祖宗们”都拿到了。这时,我听到爷爷在说“老祖宗们,吃完饭,慢走啊!”我抬头看到,爷爷一边说一边在挪动长凳。

夜幕已经降临,“请祖宗”也接近了尾声。我若有所思,“请祖宗”虽然是传统风俗,但是在举家欢庆之日将老祖宗们请回家,是对祖宗先辈的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同时,爷爷和爸爸的祈祷,是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我们后代平平安安,是深情的祈福祝愿。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八)

家乡的习俗

计奕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

端午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尽,人们划船追赶拯救。岸上的人则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这才有了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也是我们这几天最忙的时候,一大早,我们就要把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辟邪,以保安康。有时邻居还会过来互相祝贺,端午节的热闹气氛洋溢在每人心头。

而端午节最大的事莫过于包粽子,事先准备好粽叶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里泡下,使米膨胀,煮得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可是偏偏,平时细心的妈妈今年却变成了愣头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妈妈这时也毫无办法,只好去请教外婆。外婆说道:“晓燕啊!长这么大,怎么还那么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热水泡上一小时就行了。”妈妈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开始包粽子了,这次轮到我发愁了,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粽叶中,再想想粽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无措。妈妈走了过来,露出了会心的一笑:“来,过来看。”只见妈妈手拿两粽叶,一翻,变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枣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绳子一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经过多次尝试,也开始变得顺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边聊边包,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你瞧,邻家的那个“小公主”也相当积极,一连包了好几个粽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样的问题,弄得到处都是馅渣子儿,人们见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却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几个起哄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们了。盘中的粽子越来越多,样子也各不相同,谁包的粽子一清二楚,大人们手法娴熟,手一动,粽子就出现在盘子中了,孩子全神贯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个。但是大人虽笑,却从不骂孩子,只在一旁静静地看,有时指点两句。终于粽子包好了。“这包得怎么看都不像个粽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却说“真棒!”这情景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粽子。

终于,粽子包好了,粽子一个个排队跳下了锅。刚出锅的粽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无不流露出喜悦的笑容。这让我感叹祖宗的智慧,还让我知道家人的意义。包容是家庭组成的原因,包容对方,包容对方的一切,包括缺点,才能让家庭坚实、稳定。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九)

年少的时候,家乡是一个我们想要逃离的地方;而长大成人后,家乡却成了一个我们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小的时候,我是在北方过过年的,虽说已离开不知多久,但我却依旧记得那热闹的气氛。

春节,离不开冬天;冬天,离不开春节。南方的冬天一到,便是湿冷的风夹杂着时断时续的雨,常常不见太阳,于是乎,屋里便阴冷潮湿,难打精神。而北方的冬日则向北方人豪爽的性情一样,入冬不久便会下雪,过不多久,便有几厘米厚了。人们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小心翼翼地在路上行走;调皮的孩子们在结冰的河面上打个滚,也不必担心冰面破开;在屋中的暖气上放上一瓶水,过个半日,便成了一瓶温水。

北方的年,时间长,排场大,味儿也足。外婆会先去买菜,外公去买各种装饰物。尔后,外婆早早的去厨房里忙碌着准备一桌年夜饭了,而外公则去布置屋子。在北方,人们过年不兴“下馆子”,而是要在家里准备一桌子冷的、热的、荤的、素的食物,摆满一大桌,全家齐聚,小孩要向各个老辈们说上一堆吉利的话才可开吃。

除夕夜,吃完热乎乎的年夜饭后,便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广场上有卖冰糖葫芦的,大家都便去买一支吃着,而后拎着五彩的花灯齐聚,一起来比比看谁的花灯最大最靓;亦或买了各式各样的花炮,一起将它点燃,让它们先先后后的在天空中开出绚烂的花朵,以吸引过路人的目光。玩罢,我们纷纷道别,于八点前各回各家,在面前的桌子上,还摆着一盘盘刚出锅的饺子,于是我们便就这着热气腾腾的饺子看春晚,哈哈哈地乐上一通,直到哈欠连天,实在挺不住了,再睡进暖暖的被窝里。

大年初一,我们走亲友、拜大年,走了外公外婆的亲戚们的家——他们有些也住在北方,也不很远。家门被早早敲响,来了一波波的邻居和亲戚,礼物通常都会堆满桌子……

如今,外公外婆老了,外公早已做不到麻利地布置屋子了,外婆早已不再下厨房了。

回忆北方的冬、北方的年,内心总会十分怀念,因为它的欢乐,因为它的喜庆,因为它的欢声笑语,也因为它的寒冷……

当初容我们放花炮的广场上,失修的器械和破烂的木屋也许早已翻新;

当初那些有着花白头发和慈祥笑容的爷爷奶奶们,也许早已不在;

当初一起约定要永远在一起的小伙伴们,也许早已忘记了当年的约定;

当年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回到年少时曾下欢声笑语的故土……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十)

虽然我的祖籍是天津,但除了旅游,我们一家七口人全都在北京,我也就算是个正经北京人吧。身处作为三朝古都的外来人口城市:北京,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独特风俗非“中秋节摆兔儿爷”莫属了。

关于兔儿爷的来历,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年,北京城里起了瘟疫,传染得特别快,几乎每一家都有人染上了病,还无药医治。嫦娥看见这情景,心中难过,就让玉兔为百姓治病。玉兔化身为一个少女,挨家挨户地治好了很多人。大家为了感谢她,纷纷送她东西,但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人们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又会换一身装扮。为了给更多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整个北京城。消除了瘟疫后,她便变回原样回到月宫里去了。”因为玉兔是在中秋节那天和嫦娥飞到月亮上去的,所以在这之前,人们会用泥做出千姿百态的玉兔形象。八月十五那天,家家都会摆上瓜果菜豆来供奉她,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与幸福。

从二月疫情开始爆发,姥姥就把小时候中秋节给我买的兔儿爷拿了出来,摆在了桌面上。姥姥家的兔儿爷是骑虎的姿态,从表情上就可以看出她要医治百姓的自信和决心。老虎本是很凶猛的野兽,但在玉兔的身下却显得驯顺又可爱。身后的四面小旗儿,一身合适的衣服,都让这玉兔儿显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然而,现在人们生病了,第一想到的不再是求神拜佛了,而是能够及时把病人送到医院,接受最科学的治疗。王芃医生可以用粗细是发丝十分之一的手术线将鸡蛋膜完美缝合;凌至培医生可以在离病人三千千米的医院里,用5G技术和机械臂远程手术三小时,成功为68岁帕金森患者植入了“脑起搏器”……这些无一不在见证着当今医疗与科技的急速发展,也使人们逐渐淡忘了兔儿爷这样传统的东西的存在与意义。

看姥姥从二月就开始摆兔儿爷,家里人都说姥姥迷信,觉得摆兔儿爷没有实际的用处。但这几天北京又有了新病例,家里人都害怕时,姥姥大声跟我们说“没事儿,我们还有兔儿爷呢!”连我也不禁每天多看它几眼,甚至还经常在心里对它说:“兔奶奶,快显灵,让北京的病例消失吧!”

在面对病毒这样的人们没法完全控制的“天灾”时,大多数人都会害怕。但是,每次多看一看桌上的兔儿爷,我总能感受到精神上的安慰,心中充满了力量。

虽然我还懵懵懂懂,但总是下意识的感觉到:这应该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文化的力量”吧!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十一)

那达慕大会对于我们内蒙人来说,肯定是非常熟悉的,不同地区的那达慕都有不同的风格。如果你参加过阿拉善左旗的那达慕大会,那么你一定会感觉到当时场面的热闹和壮观。

“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思是“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当我听说家乡将要举行那达慕大会的时候,很是激动。盼啊,盼啊,终于把它给盼来了。下午两点多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告诉爸爸那达慕大会就要开始了,说完,我便拉起爸爸,仿佛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坐上车,不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刚进入会场,立刻看到如潮水般的人群。我和爸爸在人群中缓慢移动着脚步,一步一步向看台挪去。终于找到了两个位置,我开心地坐下,按捺着内心激动地心情,等待着活动的开始。

最先入场的是舞蹈团,他们以楚楚动人的舞姿拉开了大会的帷幕。表演者们身穿蒙古族特有的长袍,上面绣着各种好看的花纹,再配上那蒙古族优美的舞蹈动作,让人不得不为之赞叹!

接着是乐团,参加演奏的有常见的马头琴、四胡、雅托克等等。这些乐器在演奏者的手中就像是会唱歌的鸟儿,共同演绎着一首首动听的歌曲……

终于到了我最喜欢的项目——赛马。随着一面彩旗的落下,比赛开始了。首当其冲的是一匹棕褐色的马,它身披红色锦带,尾巴上的毛由于跑得很快已成了一条直线,只见它快速收放四条腿,把其它马儿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此时,我已经将第一的希望寄托在了它的身上,但愿它不会让我失望。

每位赛马手都向前弓着身子,双手紧紧抓住缰绳,争先恐后的向终点冲去。有的如飞燕凌空;有的如蜻蜓点水,轻盈敏捷;更有胆大的骑手还在马背上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看到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我的表情已无法控制,吃惊得下巴都快要掉到地上了。

眼看比赛快要结束了,那匹我看好的马儿竟放慢了速度,逐渐被其它马儿追了上来。我在内心为它加油,默默地祈祷着:一定不要放弃啊!

就在其他马儿将要超越它的那一秒,我心中的神马,一甩马头,以光速飞向终点,成功夺取了第一名。此时它已经趴在地上呼哧带喘。我多么想奔过去看看它,抚摸它的马头,它的鬃毛啊!可它的四周已被工作人员团团围住。

很快,大会在一波一波的人群流动中结束了,这热闹多彩的那达慕大会真令人难忘!这就是我的家乡阿拉善特有的风俗——那达慕大会。欢迎你们来参加!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十二)

炸油豆腐

学府小学俞逢恩

“廿三掸蓬尘,廿四送灶神,廿五做豆腐。”这是桐庐的一句年谣。随着年渐渐近了,妈妈也开始忙着扫尘、祭灶。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特别是那物资还不是很丰富的年代的孩子来说,吃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腊月二十五做豆腐这天便成了我最期盼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不仅可以吃到鲜美的豆浆,嫩滑的豆腐脑,更可以吃我心心念念了许久的炸油豆腐。

早在前一天,妈妈就浸泡上了黄豆。到了廿五,妈妈很早就起床了,担着泡得发胀如胖娃娃的豆子去了村里的加工厂。随着小钢磨的轰鸣,白白的浆就磨好了。担回家,妈妈就忙开了。泡浆、过滤、煮浆、点卤,倒入豆腐盒子压成豆腐。而要炸油豆腐的豆腐胚子,在工序上还要多上一道程序,就是豆浆煮好后,要加入一些冷水,据说这样做出来的豆腐炸的油豆腐会更发。

照例的,吃过午饭后,妈妈就嘱咐我们,炸油豆腐的时候可千万别说”“不发”之类的话。据说,若家中还有奶奶辈的长辈,还会在桌上放张草纸,如果家中的小孩说了不该说的话,就会拿桌上的草纸擦擦小孩的嘴,表示把不好的话擦掉了。

开始炸油豆腐了,妈妈在锅里倒入自家压榨的菜籽油,把四方的豆腐切成3厘米见方的小块,等锅里的油热了,就把豆腐沿着锅壁滑入油锅。随着一阵滋啦啦的响声,锅里冒上来密密麻麻的小泡泡。没过多久,小泡泡渐少,微黄的豆腐鼓着小肚子从锅底浮了上来。轻轻拨动,豆腐就翻了几个身,小肚子就又鼓了些。当豆腐由方形变成圆圆的小球,颜色也有白变成金黄色时,油豆腐就炸好了。在小碗装上一些酱油和醋,舀上一勺辣酱,拌一拌,酱汁就调好了。拿起还有些烫手的油豆腐,在酱汁中蘸一蘸,趁热咬上一口,汁的咸辣,油豆腐的鲜香便在嘴里荡漾开去。这时的我,便觉得世上再没有比油豆腐更好吃的美食了。

照例的,看到村人邻居从门前走过,妈妈总会大声招呼他们进来吃油豆腐。而进家来吃油豆腐人们,总会夸妈妈炸的油豆腐发。

照例的,等油豆腐炸好后,妈妈总会拿大碗装上满满一碗,给那些还没有炸油豆腐的邻居送过去。

望着妈妈碗里胖嘟嘟的油豆腐,我突然就明白了很多:原来,那一声叮嘱承载了大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呀——希望自家能从此发家,过上富足的生活。而那一声声招呼,那一碗碗油豆腐,大概就是村人间最朴素的守望相助、睦邻友好吧!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十三)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我家乡在太平,那里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分外热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家猜猜是什么节日?没错!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

春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挂着对联,福,我们家家都串在一起吃年饭,饭菜那是又香又好吃,在快吃完年饭的时候,我们几家孩子变来上几句:“祝大家新年快乐。”大人们就会笑着说:"新年快乐。"还会从自己的腰包里拿出几个大红包给我们。好好吃完年饭后,我们就会在院子里跳舞,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年又来了,原来你家家丰收。

我们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买几盒烟花,到桥边边放烟花,烟花点燃后扔到水中,那水里就会发出响彻云霄的烟花声,把水中的鱼儿弄得惊慌失措,我们便会下水,在水里抓鱼,每当这时,奶奶总会慌慌张张的跑来,对我们说:"快点回去,年兽要来了。"我们便会飞快的跑回家,在家装默默不语,全村人几乎都要这样子,为什么呢?这就要从一个传说说起。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些人住在那里,每逢正月的时候,一只怪兽就会从对面的山上跑下来吃人,人们把它称为年兽。那时人们只能被吃。一次正月,人们断断续续走进了村庄后的小山躲藏着,一个老人见了问:“你们干什么呀?”一个妇女说:“正月到了,年兽要下来吃人,你也快跟我们一起躲进山里吧!”老人说:“不了,你只用给我一间房子就行了。”父女给老人一圈房子后,勿匆匆的走进了山里。第二天早上,人们回去了,都以为老人死了,为他感到伤心,没想到,老人整穿着红色衣服,悠悠哉哉的从房子里走出来,原来,这个老人是神仙,是上天派下来就这个村庄的,老人告诉村民们,年兽怕烟花,怕巨大的响声,怕红色,可以利用他这些缺点来制服他。人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吓年兽,年兽再也不敢来了。

到了晚上,我和好朋友一起从家里带出做饭用品与材料,和大家一起做饭,因为我的家乡的人都会这样,意味着,我们长大以后干什么都很好,女的心灵手巧,男的工作顺利,也意味着这年风风火火,来年也要这样,甚至更好。吃了饭后,我们要从所有的父母中选一个来讲故事,也就是年兽的故事。

在这爆竹声中,我们又成长了一岁。春节象征着美好。我爱春节,我爱家乡的风俗,但我更爱长大,以后的美好生活。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十四)

李讷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原是南方人拜祭龙祖的节日,但因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屈原的念日。

但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端午节最重要的当然是包粽子、吃粽子了!初学喊妈妈的小孩子,会出门叫的士的大孩子,嘴巴下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粽子,谁不是闻到了淡淡的粽叶香和吃起来软软糯糯的口感呢。把糯米、五花肉、香菇,蛋黄用粽叶紧紧地用白线绑在一起,那小巧精致,绑得松紧有致的,有棱有角一是妈妈包的。我呢,角上还看得到白白胖胖的糯米,白线凌乱松挎一定是我包的。主要是糯米舀进粽叶时,粽叶没有卷牢固,捆绑时两个手无法协调。别看包粽子,那可不是件容易的活。我刚开始包的时候粽叶总是“不听话”动不动就破了,妈妈看着我总是面带微笑说:“不着急,慢慢来”说着说着,就帮着绑了起来,有了妈妈的帮助粽叶“听话了”。看着妈妈认真的样子,两手摆动协调、表情一丝不苟,白线松驰有度。我开始独立包了,我似乎明白了干什么事只要认真,就没有办不成功的。看看一个个的粽子包成功了,心里高兴极了,但是听妈妈说还要五个十个捆在一起。为什么要几个捆在一起?因为煮好已后要挂起来用凉水冲一下,这样口感会更好一些。凉水下锅煮了,让它们在锅中尽情的跳舞,单看它那跳舞的样儿,再闻闻锅中的香味,就已经让人垂涎欲滴了,何况是,打开粽叶热腾腾的糯米上露出了黄里透红的咸蛋黄和粒粒牛肉粒。

我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粽叶散发着清香,咸而不腻的糯米,吃起那个美味令人的百吃不厌。粽子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当然粽子不仅是美味佳肴食品,还可以用来作交往的礼品。

端午日,人们吃了午饭以后就会去东湖看赛龙舟,比赛还没开始湖两岸早已是人山人海,围的水泄不通,人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好像过年一样。一声枪响,一条条又长又窄,两头高高翘起,绘着红色长线的龙舟像箭一般的射出了,选手们卯足劲划了起来。每个舟都有一名鼓手,龙舟鼓手是龙舟的“灵魂,不仅是指挥,还是把握速度的人,要快要慢全靠鼓手。看着激动人心的比赛,我也仿佛身在其中。

每年端午节,即便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还是回味无穷。每每想起端午节吃着香糯可口的粽子,看着龙舟赛,都会想起爱国诗人屈原,都会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十五)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一听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屈原,就会想到端午节。这个节日就是因为屈原投江而死,为了纪念他而成立的。而我们家乡,有这样的端午节习俗。

最重要的,当然是包粽子。当清明节时,就有包粽子的提前准备――做咸鸭蛋。首先,我和外公到农田里去找黄泥巴。外公看中了一块好地方,叫上我一起用锄头和铲子来挖。挖好了,便放在拿来的篮子里。外公一个大扁担,我一个小扁担,篮子里放着黄泥巴,高兴地回了家。在我们挖黄泥巴时,外婆已经将拿来的鸭蛋洗干净,拿出来一个铁盆。我们回来后,外婆就将泥巴里放点水,放入盐,搅和搅和,又将鸭蛋放入特制的咸泥巴滚啊滚,每个地方都沾上了点咸泥巴。又拿来一个瓷罐,将全是泥巴的鸭蛋,放入,封住。大功告成!

接下来是腌猪肉,这个比咸鸭蛋简单多了。胶浆,酱油等材料准备好放入盆中,将猪肉放入封住就好了。最后我与外婆去池塘边摘芦苇叶。外婆说,要选那种绿的长的,再收集一些短的。我们将这些芦苇叶拿回家,外婆将它们串在一起,放在高架上晒。等到包粽子要用时,就只要放在水里煮了,放在水盆里面就行了。好了,现在就是万事俱备,静等端午。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端午节那天到了。我和外婆拿来新鲜的糯米放入水中,又将芦苇叶煮煮,放入清水里,从盆里拿出猪肉,陶瓷罐里拿出咸鸭蛋,找来许多质量非常好的棉线;开始包粽子啦!我当然是不会包的,只能先看外婆包。只见外婆将粽子叶卷啊卷,卷成一个锥形放入糯米,又将粗的那头放入咸鸭蛋或猪肉,再拿一片粽叶,将它封口,用棉线用力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也装模作样地学起了做粽子,做着做着……嗯,这是怎么做的来着?又转过去看外婆,哦,原来是这样子做的。经过我的一番努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做出了一个“四不像”。不过,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接着,外婆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灶台的锅中,倒入水,蒸。过了好长时间,外婆拿出一个又有猪肉,又有蛋黄的粽子放到我手上,说:“这是个蛋黄咸肉粽。”哦?我将信将疑的拿了起来,拉开棉线,掀开粽叶,闻了闻,真香!我狠狠的咬了一口,嗯,好吃;怪不得别人在端午节的时候总要让外婆去包粽子,原来她包着粽子,这么好吃。蛋黄咸咸的,非常的好吃,猪肉嫩嫩的,也非常的好吃。我不禁连吃三个。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包粽子。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十六)

说到我们武汉的风俗,令我感到最开心的就是过年的时候了,每当过年我们都会……

每当放寒假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总会带我去商店里,买鞭炮、打火机、万花筒、冲天炮。让我过年的时候玩

时间到了除夕,一大早我就起来叫我的家长起床和我去过早,(过早在武汉是指人们早上吃面的意思。不过一会我们就出门了,来到了热干面下得最好的一家,“老板来三碗热干面!”我说道。老板说:“好,一共十二块。”“放到桌子上了。”不过一会香气腾腾的热干面就下好了,我在热干面里面加了葱、醋。搅拌均匀,醋溜进了面里面,滴滴入味,隔壁小孩都馋哭了,我搅起一团放进口里入口即化,爽,面丝滑而细腻,从我的口里滑到了我的肠胃之中,我感到在舒服不过,随后狼吞虎咽吃完了这碗热干面。

吃完热干面之后,我爸爸开车带我去亲戚家吃饭我们坐了一会就到了我外婆家,我和我朋友玩了一下之后,就吃中饭了,桌上有鸡、鸭、鱼、牛……各种肉以及很多青菜,我看到这么多肉口水直流三千尺,二话不说端起碗就开干,“奥利给,兄弟们干了!”我朋友说道。我们哈哈大笑,我们一家看到好吃的就把好吃的给其他人,特别开心。

就这样中午过去了,来到了下午,下午我们一家几乎都在睡觉以为晚上可不能睡觉,因为晚上我们还要守年。

眨眼间时间来到了晚上,现在亲戚们该来我们家了,在五点中的时候我奶奶就开始煮饺子,包春卷,让客人们来吃,我闻到这香味都已经迫不及待了,但还是强忍口水,终于饭都出锅了,客人们也都来了,开吃!我们小朋友拿起筷子就掐饺子和春卷,生怕被别人抢走了自己就没有了,大人们说得说笑得笑,都讨论着这年的收获,大家可以打的开心了。

既然年饭吃完了,那么就来到了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也是小朋友们最期待的时候,那就是——放鞭炮,我拿出了一箱子的鞭炮,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鞭炮,我还准备了五个打火机,以免出现意外情况,那么万事俱备,啥都不欠。“开炸”!说完。我们几个就拿起来冲天炮,往天上开,这冲天炮似乎真的如名字一般穿向了天际,穿向了我们的未来……接着是万花筒,我拿起一个超大号的万花筒放在地上,拿起打火机向它点去“呲呲呲”线引燃了,我赶快往后跑,刹那间,五颜六色的火焰冲了出来,五颜六色的,我也希望我将来的人生也一定是五颜六色的。

这就是我们武汉的过年,武汉的风俗!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十七)

祭灶,这一风俗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小时候见过长辈们祭灶,那一幕幕犹如眼前。

祭灶多在黄昏入夜时举行。祭灶前,长辈们把灶台,乃至整个厨房都擦得干干净净,无尘无污,再拿出不久前街上买来的灶王爷纸像摆在灶台旁边。其实,上街时买纸像不叫买灶神,而叫请灶神,以此表达对这位保护神的尊敬。接着,爷爷拿出自己珍藏许久的好茶,小心翼翼地摆上三个茶碗,缓缓倒入热水。茶叶缓缓舒展开来,清香扑鼻而来,袅袅轻烟升上屋顶。给灶王爷的供品有各种各样,除了这茶之外,还有橘子、苹果、香蕉等水果,以及糖果、糖瓜等甜品,为的是一个新年新气象,未来能吃好喝好,生活无忧,这正朴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民的心态。供品都摆好了,只见三副碗筷,三盏酒杯,那酒水茶水随微风荡起涟漪,好似灶王爷在细细品尝,若有所思……爷爷又拿出三炷香来,分别插在摆好的香炉上,点上香,烟气与茶水的热气交织一起,浮现出美好的愿景。望着这一碗碗“美食”,便忍不住伸手去拿。奶奶看见了总会制止我,责备地说:“不许动,这可是给灶王爷准备的。”最后跪拜祈愿,那时的我不懂世事,只想着能有几个新玩具,能吃上好吃的零食。再烧掉纸王爷,灭了香,就算送走了灶王爷。

可别看这个习俗比较简单,它可是有大寓意呀!祭灶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秦朝,相传人们尊称灶神为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命灶神掌管人间各家烟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尤其受到人们的崇敬。其实人们是要通过祭灶神向上天和家人做一年的工作总结,以表达辞旧迎新的新年新气象,以吉祥的饮食文化迎接新年的美好,这也是人们最简单朴素的期望。

祭灶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说的是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了妻后花天酒地,败光了家底后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来到前妻郭丁香的家里,自知羞愧难当,想要了此残生,就一头钻到灶台底下的火炕里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他还能回心转意,还没有坏到底,既然死在灶台,就封他一个灶王吧。

然而,我想,祭灶神的传统习俗之所以一直传承至今,不只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期待来年吃好喝好,生活无忧,更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有宏大的目标,有积极的上进心,有向往美好生活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进步,才能走向更高的世界!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十八)

吴彦辰

我的家乡比较传统,重视传统节日,也有隆重的风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在我们那,百里都不用。用家乡的老话叫:“村头吃饺,村尾舞龙。”

在众多的节日里,我最爱端午节,爱那端午浓浓粽香。端午节是为了大诗人屈原创立的。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不让鱼吃他的尸骨,做了粽子投入湖里给鱼吃。(也有说为了让屈原在阴间也能吃到饭)。人们还划龙舟驱赶鱼群。

我的家乡重视传统节日,端午节当然更是大戏。

五月初一,端午已悄然来临。大人们“兵分两路”,一路去买红枣,一路去买粽叶。每个人都是满载而归,笑脸相迎,一派和和气气的场景。五月初二,包粽子啦!老人们个个一大早起床,精神抖擞,仿佛重返二十岁。熟练的拿起粽叶,摆好位置。一勺米,一勺红枣(我们村的传统吃红枣,村尾是赤豆),再一勺米,然后用粽叶盖好,最后用线捆起来。有意思的是和我外公一起长大的发小,竟然粽子包法不一样!外公包的粽子是三角形的,他的确是长方形的。让我瞬间怀疑他们60年的友谊。

小孩也没有闲着,普通人家划不了龙舟,那就“画”龙舟。孩子们三两成群聚在一起,幻想着心目中的龙舟,用画笔——艺术的形式——来喜迎端午。

初四的上午、下午,都为布置室内的环境在努力。孩子们画的画挂在了房梁上展出。邻居饶有兴趣的来串门,为布置出谋划策。孩子们却在各自比较着龙舟作品。各个自封天才画师。要争“端午最佳小画手”。在外地的青年也会在下午赶回家,与父母共迎端午的第一缕阳光。

端午来了!早晨,吃粽子——这没什么好说的——;中午大吃大餐(这里解释下,大餐里也有粽子);晚上还是大餐。虽说粽子不可缺少,但只有粽子也太单调了,一桌好酒好菜必不可少。五月初三,一整天都上街买菜。究竟要准备几道菜,有说6道,有说8道。还有怎么个摆法,有说园形的,寓意圆圆满满;有一字摆开,寓意一帆风顺。

这天除了三餐呢?当然是:玩!一家人齐聚一堂,老人们约上发小共玩儿时游戏,回忆童年。有孩子的就一起玩亲子互动游戏,以(拉)进父母与孩子的心灵距离。而高考完后的青年,老人们会表扬,夸他们是新一代的青年。在一篇夸赞声中,大家笑意更浓……

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是在一种充满亲情的情景下渡过的,这能增进友谊,忘却伤痛,令人神往。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十九)

塔塔火里的年味

杜超群

北方的年味总是从一进腊月就开始了,直到元宵节闹红火结束后才感觉年过完了。我们小孩子最是盼望年的到来,不仅可以穿新衣,吃麻糖(一种只有在腊月才会卖的零食)、放甩炮等;还可以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串门、玩我们的小游戏;最重要的是我们那期盼新年长大的愿望以及对新年满满的祝福。

腊月的集市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人们购买着过年的年画、食材、对联…直到除夕鞭炮声的响起,好像才能做好准备。我们家最忙碌的就是除夕这天了,一大早就被妈妈拎起来,给我们每个人都安排好任务,扫院子、熬浆糊、买菜、炸红薯、剁肉馅、和面、贴对联、挂灯笼、街道还要贴挂钱(色彩缤纷的剪纸艺术品)……

我和妹妹把早已买好的新衣服从樟木箱里拿出来,试了几十遍都舍不得下地,直等到初一早上做新穿,接着全家包饺子等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到来。在有说有笑中迎接新年的到来。初一来的时候家家都在串门相聚玩耍。接着几天就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了,我最期盼的就是元宵节了,那糯糯的黑芝麻汤圆是我的最爱,不过元宵节闹红火和正月十五晚上垒塔塔火才是我最喜欢的活动。

塔塔火是用煤球间隔围城一个圆圈,然后一直像塔一样往上垒,直到真正看上去像一座塔了,才算完工,通常很多人家在下午三点左右就开始垒,这可是个技术活,垒的时候可不能让煤球掉落,垒到一半的时候还要往“大肚子”里放柴火,这柴火可是有大用处呢,等晚上的时候要引燃煤球的。我和小伙伴们从下午就开始看大人们垒,觉得这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妈妈跟我说垒塔塔火寓意来年红红火火,所以俗称点旺火。大户人家如果去年生意特别好的话塔塔火就会垒的很大,普通人家会垒的小一点,希望新的一年生活红火兴旺。一个塔塔火垒成通常要两到三个小时,基本上晚上六点左右就要把火点起来了,然后引火柴和煤球一起燃烧起来,我和妹妹急忙让妈妈给我用长长的铁筷子带上早已准备好的馒头,我们要就着旺火围成圈现烤馒头吃,这个时候边烤火边聊天边吃烤馍,我们都在比赛谁的馒头烤的好,好像这是值得炫耀的一项技能。看着自己金黄的馒头,我想新年我一定要更加努力,用优异的成绩来迎接明年的旺火。

垒塔塔火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人们心中那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二十)

正月初一迎喜神。在我的老家甘肃,初一迎喜神可是件头等大事。

老家初一迎的喜神,据老人们说,是商朝的纣王。生前他虽然荒淫无度,却最是知道人们想要什么,在他死后,被姜子牙封为喜神。

初一一早,天光乍亮我就起了床,往外一看,天上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在等妈妈喊我出去时,我忍不住在屋里转来转去,想象着迎喜神的热闹场景。感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妈妈才喊我出去。一出门,雪不知何时停了,一片素白遮住了屋顶,掩住了地面。两盏大红灯笼挂在门前,下有一副春联,黑墨红纸白雪,墙上还挂着几串辣椒和玉米,相称出一幅温馨而热闹的画面。正当我在为这幅景象着迷时,一只穿红带紫的驴子闯了进来,却并不显突兀。它两耳边各扎一朵大红的布花,衬着绣了金线的绿布叶子。身上还披着一张开着大朵鲜花的毯子。为这幅宁静的画面自顾自的添了浓墨重彩而又充满生机的一笔。

在路上,妈妈解释说:“迎喜神,就是沾喜气,期盼当年能够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毛驴也要去迎喜神过年啊。”到了迎喜神的地方,人们都端着盘子,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从盘子里拿出贡品,堆三个土堆,代表的是“天”,“地”,“人”。在三个土堆上各插三支香,磕完头,大家就各自散开了。

村民们虽被寒风吹的脸颊通红,却热闹非凡:小孩子们奔跑着,追逐着,欢笑着;青年人们聚在一起,神采奕奕;妇女边跺脚搓手取暖,边互相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街坊邻里的消息;老人们点上一袋烟,拍拍自家的家畜。有的人还提了鸽笼来溜。

几个半大的孩子蹲在地上,为首的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香,用香上的火点燃鞭炮的引线之后拔腿跑开,又迅速凑在一起,捂着耳朵抱住头兴奋的注视着鞭炮炸开。我在妈妈的怂恿下拿了一串鞭炮。我一边在心中反复回想点燃鞭炮的过程,一边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来点鞭炮,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身后突然传来了一阵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回头一看,几个青年人又伸出手去点一个大炮仗。我急忙蹲了下来,捂着耳朵跃跃欲试地向前看去,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几只飞禽从树丛中飞了起来,孩子们拍着手欢呼起来。

看着此情此景,我想,迎喜神,不仅是求个合家平安,来年风调雨顺;也是为了乘此机会,好好的说几句话吧。迎的,应该是人心的距离吧。

鞭炮又炸了开来,天上下起了雪,化作了幸福融化在乡亲的心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