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帮作文大全1000字作文内容页

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2023-03-23 17:06:251000字作文打开翻译

读《红楼梦》有感(一)

在读《红楼梦》之前,我便知道《红楼梦》这部历史巨作是批判封建社会礼教的。读完《红楼梦》已经是临近暑假结束了。然而我并没有读出批判的意味,反而被小说中的一些人物给深深地吸引了,尤其是那三位主人公。吸引我的是他们的什么呢?是钗、黛的美貌?是宝玉的俊朗?还是那荡气回肠、凄美的爱情?都不是,细细想想,深深吸引我的是那一份浓浓的贵族教养!

且不说甄士隐不求回报地帮助贾雨村;也不必说贾政恪守孝道,坚信“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对贾母甚是尊敬;单是贾母对农村来的刘姥姥的关爱;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的一举手投足,就已诠释了贵族式的教养。

教养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宝钗的美。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写到:到晚间,众人都在贾母前,定昏之余,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

薛宝钗不露声色地点了贾母爱看的戏,别的人也许会认为是薛宝钗在讨好贾母,在讨贾母的欢喜,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薛宝钗这么做不是她刻意而为的,而是因为她骨子里就透出了这种设身处地,会为他人着想的教养。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从未像薛宝钗一样会去为他人着想,只会一心顾着自己,更不要说去关心自己的长辈了。

教养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宝玉的美。

在大家的心目中,贾宝玉是一位叛逆的孩子。其实,贾宝玉也是一位尊重长辈的好孩子。

在书中第五十二回中写到:宝玉出门,去他舅舅王子腾家。宝玉在马上笑道:“周哥,钱哥,咱们打这角门走罢,省得到了老爷的书房门口又下来。”周瑞侧身笑道:“老爷不在家,书房天天锁着的,爷可以不用下来罢了。”宝玉笑道:“虽锁着,也要下来的。”

父亲虽然不在家,书房门虽然锁着,也要下来以示尊重。当我读到这一段是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对父母的尊重原来可以做到这样。贾宝玉的坚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教养。

然而,我们呢?我们能像贾宝玉一样吗?对自己的父亲毕恭毕敬吗?是什么时候让我们变得长幼不分,身边有太多的孩子对长辈大呼小叫,对长辈的尊敬都已经丢失!我们怕是早已经忘记了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教养是一面镜子,更照出了黛玉的美。

虽然说黛玉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确没有薛宝钗做得好。但我认为她的教养更多体现在她的绝代才华上。

在四十八回中,林黛玉在指导香菱写诗时,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林黛玉读了多少诗词!

又在第七十六回中写到:湘云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

我被黛玉的锦绣文章深深折服。现在,许多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孩子总喜欢攀比,可他们比的不是自己的学识,不是自己的成绩,而是什么衣裤鞋帽的名牌,网游中的财富与地位,甚至比谁家的钱多房子多,从没有像林黛玉一样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林黛玉这样的美,真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呀!

的确,《红楼梦》批判了封建礼教,是一种觉醒。然而,当我们摒弃一样东西的时候,是否发现,其实这样东西也有它的闪光点。有些“礼”我们还是要遵循,有些“教”,我们一定要找回。教养是自身的学识才华,教养是为他人着想,教养是尊重长辈……教养是很多很多。当我们找回这些,相信我们会变得更优秀。正如一篇文章中写的“那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宛如一阵轻柔的风。风过后,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串气味,香香的气味。你可知道,这气味是他身上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的名字叫做教养”。

但愿,能在《红楼梦》中找寻到那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贵族式的教养,但愿,都如红楼梦中的人儿一般,有了教养的味道!

读《红楼梦》有感(二)

再执红楼,不以当年的懵懂读着这满载悲欢离合的纸张,轻寒暮雪何相随,此去经年人独悲,只道此生应不悔。

午夜梦回红楼,却悟得此生我不过是一株应景的菩提树,植在荣国府的一角,看尽这府上的离合悲欢。

又是一日之晨,府上依旧的热闹,可是今日又多了一位姑娘。姑娘弱柳扶风,心有七窍,该是不食人间烟火仅存太虚幻境的仙子,每日抚琴读书,吟诗作画,过着恬淡和美的生活,又怎么会落到如此浑浊的浮世中?我看着姑娘姣好恬静的面容,忽想起了昨晚一梦,梦至虚境,听着一位老者诉说着《石头记》这一个故事,我依稀记得是绛珠仙子为了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投身于尘世中。思索着,忽而听到一个男子的笑声,是宝玉,那个多情的贾宝玉。

只因为菩提明心镜,我随着众位姑娘迁入了大观园。

如此多个日月,我以一抹翠绿陪伴在黛玉的身旁。上天如此不公,她被赋予了出色的外貌,令人拜服的满腹才华,但是也被赋予了过于鲜明的灵魂。在大观园中,她除了拥有一个多情的宝玉,她所拥有的,就只剩下那为情所留的相思泪。

草木金钗,差之千里。

黛玉宝钗,差之千里。

植在一角,却因为高大可观大观园的全部景色。菩提似乎被赋予神力,可看透凡间的浑浊,看着众位姑娘,只能留下声声叹息。宝钗闲暇时,与姑娘们谈笑风生,与丫头们染衫扑蝶,执扇观花,日子过得缤纷。只不过,黛玉仅仅卧于一方,含泪赋诗,教鹦鹉读诗,日久方长,连声声的哀叹竟让鹦鹉学会了。

桃花花期已尽,花开了几度,开的是落英缤纷,而不是如今的声声叹息。看着黛玉把花葬了,我似乎看到黛玉葬的不仅仅那凋落的桃花,葬的更是对宝玉的赤诚之心。我摆动着枝干,希望引起黛玉的注意,我想与她说着:“姑娘这是何苦,何必置身在这浮世中,倒不如云游四海,莫要留在这浑浊中去,”

不日之后,张灯结彩,我听见的却是两种声音。一方是笑谈今宵,可是又有多少人听见在那翠竹的一方,某一卧榻上,一名孤高的女子在焚诗流泪,终是泪尽夭亡。

我看见她的灵魂,在哭泣。

我终是随着她的魂魄离开,她却只叹安得与君相诀,免教生死作相思。离开了这凡尘浮世,也就离开这浑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遥望这远方,看着贾府的兴衰,随着黛玉的一缕清魂,忽然又见桃花开了,开的真真是妖艳。

潸然泪下,惊醒,只见一本《红楼梦》躺在身边,四周似乎桃花开遍。

黛玉,你的一颦一笑,不应留在凡尘,它锁不住宝玉的多情,你可知,你的笑却征服了那一棵菩提树?只愿来世你的灵魂不再鲜明,只愿你来世能笑靥如花。

你看,大观园的桃花,又开了……

读《红楼梦》有感(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

读一本书,其实是用心灵去感受月的朦胧,星的灿烂,花的嫣然,落英的飘零,还有生命的沧桑与美丽。

翻开扉页,缕缕墨香如淡淡杨柳风,蒙蒙杏花雨扑鼻而来。在心田上萦绕,让心花绽放,多了一份感悟,也多了一份韵味。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想起了那句歌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无尽头何处是香丘,一把净士掩风流,道出人生归途,如今葬花花知是,他年葬花知是谁。是啊,这个封建浑浊的社会,任何追求自由的想法,到最后都会成为飘渺的虚影,我们为之揪心,我们为这愤懑,却终未摆脱社会的枷锁。

残阳如血,秋风萧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你的泪水从脸颊流下,落到火红的薜涛笺上,化作你无尽的诗情,你的诗中流淌着,你对生活、幸福的一切美好,要怪就怪这个昏暗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昏暗以及社会的各种虚伪、欺诈、贪婪与罪恶,你在面对封建社会的各种迫害和冷漠时,还坚持着心中的那份希望,一直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希望。让我不禁产生的同情,也让我理解了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在孤苦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你永恒的温柔,在无依无靠的世界上,宝玉是你心中永远的伤痛。你是一株空谷幽兰,独自散发着欣赏的傲气。你不属于那个姑苏小巷,你也不属于那个幽深老宅院,你更不属于那个凄清悲凉的潇湘馆,你只属于你自己,以及你自己的希望与幸福的种子,埋藏于心的那个真实的你……

当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遇到挫败、孤独与无助,你是否会像她一样,依旧坚持心中的美好,就如木心所说”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人生的征程,就是用勇敢,去撞破生命的隔膜。就如《中国合伙人》里的”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只要你坚持就感到幸福的东西。”我们要伴着明月,和着清风,手着一卷书,独自徜徉在书海中,在书中,我领略了深沉的徐志摩,温暖的毕淑敏,犀利的龙应台……,读书是一场时空的邂逅,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是在人生道路上采撷生活的音符,酝酿出一首生命之歌,在书中领略千奇百态,唱出春花秋月。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次,你笑了,笑靥如花,而我的梦想也扬帆起航,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开启这场神奇的阅读之旅。

读《红楼梦》有感(四)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要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这部名著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读来最让读者耿耿于怀的,是高鹗居然让林黛玉在哭骂上天不公之后,最终抑郁地死去。

我们中国人是乐见欢喜大团圆的结局的。为什么不让她因痛失爱人,哭伏在贾宝玉逐渐冷却的躯体上,凄惨却又甜蜜地一起死去呢?那样岂不更遂人心愿?有人这样质疑。

高鹗的续写水平如何,自有专家评说,轮不到我这个小女子置喙。但对于黛玉最终结局的安排,我觉得他还是忠实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也许会有人指责我,说我跟高鹗一样的冷血。但,诸位为什么不先去掉脑中的“圆满”,客观冷静地想一想,再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呢?

林黛玉,一个为情而生且愿为爱而死的女人,可贾宝玉却未必那么痴情,这两人从一开始便注定是没有好结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如果林黛玉年华逝去,容颜不再,谁又能保证贾宝玉一定毫无二心,从一而终呢?不,不会的!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根本就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痴情的林黛玉而言,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炸了。昔日送的红玫瑰,也许转眼就成了墙上被拍死的蚊子血;以往买的白百合,恐怕也最终成了嘴角遗留的饭菜粒。而两个极尽浪漫的人,又怎堪忍受如此生活重负,此等粗鄙流俗!一遇到尘俗琐事,你躲避不迭,我唉声叹气,应是生活常态。温室的花朵,怎经得狂风暴雨?“连理枝”或终被摧折,或终成了“分飞燕”。此等结局,应不难料想。

换个角度而言,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譬如说,在贾家家道中落后,按薛宝钗的心性,应会毅然担起家庭重担,穿着粗衣糙布,插着木头簪子,为贾宝玉辛勤劳作,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毫无怨言。可你能想像出林黛玉换下绫罗绸缎,洗手下厨,洗衣做饭时的模样吗?且不说林黛玉弱不禁风,要靠人参燕窝维生,靠苦口良药活命,单就她那孤傲清高、愤世嫉俗的性子,也是断不肯做这种事的。幸好,林黛玉是在贾府彻底没落之前去世的,所以也就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在人世饱受磨难浩劫,难免落魄沉沦。

平心而论,林黛玉在大观园内所度过的时光,是相对比较幸福快乐的——有过真心相爱的爱人,有过或闲静或欢愉的美好时光,也有过挥洒才情、被人艳羡的辉煌。与其在生时伤怀悲怆,倒不如抱着这份美好的记忆死去。

人,生来总有一死,人不应轻生,但也不必太过惧怕死亡。那些恐惧死亡的人,一定不会想到,有时,死也是一种幸福和解脱。对于林黛玉而言,死,也许才是她最完美的归宿。

这样看来,高鹗如此安排是不是特有人情味、人性美?

读《红楼梦》有感(五)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红楼梦》更是如此,有的人看见了政治,有的人看见了史传,有的人看见了家庭与社会,有的人看见了明末遗民,有的人看见了晋朝名士,有的人看见了恋爱婚姻……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则看到了一位好老师——还泪而来的林黛玉。

不管喜不喜欢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爱耍小性子、爱哭等性格,在《红楼梦》中,与无德无才的贾代儒相比、与有才无德的贾雨村相比,她堪称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最佳教育者”。作为老师,她是我学习的榜样。因为她有品有德,有识有趣,更有魅力。

作为老师,林黛玉品德高尚,有教无类。她的学生香菱自幼被人贩子拐走,后来被薛蟠买走。在薛家,她就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贴身丫鬟。在薛宝钗眼里,香菱就是一个呆头呆脑的下人,更不建议她学诗。而林黛玉却没有小看他。当香菱想拜她为师时,林黛玉谦虚又爽快的答应了,并鼓励香菱,让她觉得学写诗并非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林黛玉的眼中,人人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下人有时就像一个物件,随意地被卖来卖去,更无学习的可能,但她给人以尊严,实在难得可贵。这样给学生自信心的老师,谁不喜欢?

作为老师,林黛玉博学多才。她是林如海的独生女,探花出身的林如海视女儿如掌上明珠,自幼就教她读书识字,后来又师从于才高八斗的贾雨村。长大以后,她就养成了手不离书的习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到林黛玉的房间布局,吃惊地说:“我以为这是哪位公子哥的书房,不曾想到是姑娘您的。”可见,林黛玉有多少书了。黛玉教香菱学诗时,把自己的王右丞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可见黛玉的书并非摆设,她经常在书海中畅游。在诗社里,每一次做诗,都可见她才思泉涌,出口成章。她写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首《葬花吟》更是千古绝唱。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林黛玉人品优良、知识丰厚,传道授业解惑岂是难事?

作为老师,林黛玉对学生循循善诱。她让香菱先大量的读书。隔一段检查学习进度。然后问“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然后进行循循诱导。她还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引导学生大胆说出来,因为如此方能长进。正如《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香菱只学了一节课,只看了一本书,便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感悟,不只是学生用功,也是老师引导得好。

作为老师,林黛玉鼓励学生实践。《教学七律》中学习过程定律中指出:学习的最高境界更有成效的阶段就是运用。教了一段时间以后,黛玉对香菱说:“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黛玉结合现实生活教香菱,十分的接地气。她说自己未诌成,以黛玉之才,断无可能,再说,她都诌不成,刚刚学诗的香菱怎会诌的成?可见,这是为了鼓励香菱。十四寒的韵是限定,但限定中又有自由发挥之处。我们现在有一种说法,给孩子一个桃,要让他蹦一蹦,或踮一踮脚才让他够得着。对于初学者,老师必须给出一定的限制,又能使学生感受不到被束缚的痛苦,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是多么有智慧的老师呀!

2014年教师节,总书记探望北京师范的全体师生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教师。如果我们一线的老师都像黛玉一样,饱读诗书,教学中循循善诱,经常鼓励学生学用结合。我们的学生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优秀。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四有”老师,我心向往之,努力之!

读《红楼梦》有感(六)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吾曰:“一书一世界,一卷一乾坤。”

——题记

儿时阅书,是因贪恋墨香,钟情文字。深深的,我眷上了文字,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书。鲁达无酒肉不欢,而我则无书不欢。如今的我不为颜如玉,不为黄金屋,更不为千锺栗,只在书中寻觅独属我的一方净土,寻觅心灵的慰藉!

古有圣贤人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也。”诚然,不信你看——

是谁在轻吟“花开花谢满天,红消香断为谁怜?”手拥《红楼梦》,仿若看到一位素衣女子向我缓缓走来: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便是你——林黛玉。在我的眼中,你是娇如文雅的林妹妹。初读《红楼梦》,我以为是你那涟涟的的泪水害了你,让你红颜消陨,是你悲悲切切的性格才人让你早逝。再读《红楼梦》,我才释然——年幼丧母,寄人篱下,虽然贾母对你厚爱无比,但仍不能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这样的小心翼翼,表明你聪慧无比。在那个金碧辉煌、满眼琉璃的大观园内,你如一朵空谷幽兰,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我惊叹你的清高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明白了,柔弱的表面下有一颗圣洁的灵魂。我由衷地敬佩你!

读《红楼梦》,我明白了,再往后人生之中,要坚守自己的灵魂,这,是一个清婉的世界。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交明白玲珑地……此花不与群花比。”手指一卷易安的诗词,便觉“清气满乾坤”,踏入这个诗意的世界,便到处是易安少女时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美好意境。翻阅下去,却又进入了“风住尘香花已尽,月晚眷梳头,无视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凄苦之境。令人感慨之余,微风一卷,又将我带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爱国豪情。

读易安的词,我明白了就算道路骤变,我要应理想不变。这,是一个豪情的世界。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林微因的作品,跟多的是喜欢林微因其人,带着欣赏一代才女的情怀欣赏她的作品。品味的不仅是“人间四月天”的清新宛丽,更多感受到的是轻盈、空灵、优雅,她所见的景、身经的情,化成思想在跳动,似行云流水,风清月白……

读林微因的诗,我明白了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更应有“一树一树花开”的诗意人生。这,是一个诗意的世界。

沉醉于书的世界,真好!

在午后无人之时,饮一杯名茗,让世界从指尖缓缓流过……

——后记

读《红楼梦》有感(七)

《红楼梦》似梦非梦?是梦,一个奇妙的旅程,为我插上翅膀,带我穿越了这个世界,领悟乐趣。非梦,一个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一笔一画,一字一词,一句一段,把每个人物都雕得天衣无缝,跃然纸上。它像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每每读来,让我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我信服,作者用笔给我们上演了一场批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封建礼数的人生戏剧。他对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封建婚姻制度、等级制度、科举制度等都进行了深刻地批判。这场戏,假戏真做,人生一目了然。我快乐,不仅能欣赏到一个个色彩斑斓、血肉丰富的角色,而且他们的一言一语,一动一静,让我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禁目不暇接,目瞪口呆。

我记忆犹新的是“玉”,它象征了爱情的美丽,还有人性的纯洁,勾画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玉”的痕迹,深深刻在了书上。贾宝玉、林黛玉,还有那个泪眼模糊的神话,以及家族的兴衰历程,也就此展开了,直到丢失了宝石后,这又是一个起点,一个家族兴盛的结束,衰败的开始。

每读上一句,我的内心,犹如翻腾的浪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拍打着心岸。

在这个舞台上,有一个叛逆、鄙视功名利禄、不走封建仕途、敢于批击国贼、大胆质疑文学、向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挑战的人,这便是宝玉。读到这里,林黛玉也就出场了。林黛玉,我用心去读,慢慢捉摸她细腻又敏感的内心世界。她像一块清澈晶透的水晶,捧在手心,安静地端详。在我看来,她是作者深爱的一个角色,她的喜和悲,哭与笑,都扣人心弦,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他们二人生命的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彼此曾走进了对方的世界,爱过,气过,闹过,痛过,最后的反叛还是躲不过悲剧的收场。

一个又一个,亮相登场,有反抗精神的晴雯;弯腰的身影——刘姥姥,一代见识短艰苦的农民形象,不禁令我鼻头一酸;封建保卫者,薛宝钗;尖酸的王熙凤;干练的探春;善良的平儿……这些都构成了百味的人生。

书中“福善祸淫”简单四字,清晰地揭示正途、邪路。每个人都在这座牌楼下,过着自己的生活。在“善”这种生活里的人们,过的是快乐,有意义的人生;向外,有一道半掩的门,那是“淫”的世界,人们浑浑噩噩过日子。他们看到的,却只有一丝又一丝快被黑暗吞没的门缝,他们的人生已成一个祸,不能造福百姓,安分守己,却沦落到玩世不恭,甚至祸害他人。在这里,站满了徘徊不定的人。转眼看了看自己,抬头张望了世界。

虽然,许多的封建礼节都已消失,但封建的方式还在继续上演着,这些都是深藏在社会基层的问题——“假语存”“真事隐”;在社会上,存在不公是正常的,我们更多的是去适应,在逆境中生存。

每个人,本应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存放在本性上,就看自己是否想去付出汗水与努力,浇灌它,使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也许不会像梦那么美好,顺人意,但稍不留神,就容易误入歧途,迷失自己,所以要时刻心存善念,乐观生活,它们将会成为我们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剑。

读《红楼梦》有感(八)

蘅芜院下晶莹雪

大观园中最素洁的地方非蘅芜院莫属了。院中无多余的花草,只有从西域而来的种种香草;院内也不过是雪白一片,最亮的也只有那土陶瓶里的几朵野菊。她本为一小姑娘,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稳重。她是香的,亦是痴的。

薛宝钗她有着令宝玉看呆,令黛玉不及白皙皮肤。她也很美,只是她得美少了些黛玉的俏皮,多了些她独有的冷漠。她与香有着莫名的缘分,她生病时有冷香丸为她带来的冷香,她住的院子里有独特的香料。宝钗她的香,不同于那些胭脂俗粉,她是一种夺冠群芳却又令人感到冷漠的香。她所抽的花名,是牡丹。而她也被众人称为如牡丹般雍容大气的宝姐姐。只要有这位宝姐姐在,诸位大观园中的姊妹亦都信服于她。只因为,她从不会拒绝任何人的请求,无论那个人是长辈,还是丫鬟,或是一直把她当眼中钉的林黛玉。

薛宝钗笔名“蘅芜君”,而她也能被称为一名真正的“女君子”。她有着君子的才华,一个“东风卷的均匀”使人夸赞;一首螃蟹诗,让黛玉烧诗,令宝玉撕诗!她有着君子的气度,知道湘云拮据,替她承办螃蟹宴;得知邢岫烟当掉了衣服,又用自己的钱,将她的衣服赎回……几乎大观园中的所有人都有过宝钗的恩惠,如此之气度,《红楼》中也只有她一人。她有着君子的智慧,凤姐生病期间,她的妙招不知挣了多少银子;黛玉说错话时,她也只等人少时方教育她……她的智慧,让黛玉敬重,也让众人信服!她拥有一颗八面玲珑晶莹心,让人不得不被她征服。

而她终究也被金玉良缘所迫害,只能独守空闺。她可以与那些小姐一样抽泣,只可惜她是一朵博学敬重的牡丹,她就算再难过也必须将苦咽在肚中。她的一片痴心,却被宝玉所践踏。她太可怜了,因为她没有一个真正懂她的知己!

我多想再让几只蝴蝶飞过,那样她就能再多“快乐的美”一刻了!

蕉下分离玫瑰花

她本为庶出,却有着嫡出所不及的精明才干。她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只认尊贵的王夫人。她的才能是四姊妹中最好的。她的性格也好似“秋爽斋”一般,如秋天一般为人耿直。她的才干让王熙凤都自愧不如,不过探春,你依旧脱离不开一个痴字。

她的外号为“玫瑰花”,因为她如花般美丽,却又浑身是刺。在我看来,她的刺是她从小历练的结果。她的生母本是贾府的奴才,只因为她而成为姨娘。这就罢了,令她可耻的是这赵姨娘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令她难堪的事。而她的弟弟贾环,成日里不学好,竟做些“偷鸡摸狗”之事。她就算想认也不敢认。她把心寒包裹在自己坚强的外表下,因为她懂得,只有自己精明能干,才可以得到王夫人的喜爱,贾府的青睐。她内心并不想这样,但她必须这样!只因为她在那个时代中,是个最卑微的女人,并且她还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庶出。

她的笔名为“蕉下客”,只因为她喜爱芭蕉。她写的诗不及宝钗端庄稳重,不及黛玉风流灵巧,也不及湘云心思巧妙,可她却有自己的一番风味。在她园中,不争不强,可她却仍受人敬重。她是一名书法家,她的屋中陈设皆为笔墨纸砚,再无其他;而当她得知自己远嫁之时,也只是淡淡的写着书法。她管家之时,一丝不苟,了对了卯对卯,让所有人都不敢再小看她这个未出阁的女子。

只可惜她最终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飘落远方,成为王妃。她只能在船上拭泪,让那未干墨的书法作品再次变诗。

我多想让她再多写几篇书法,这样我们就能再看她笑一次了!

鸾凤又怎恨无常

她年纪轻轻的便于家中亲人分离,只身一人进入皇宫大内。高大的皇宫城墙将她的青春,她的思家之情牢牢地囚禁于回忆中。她想恨,只可惜她是一痴人,不敢恨任何人。贾元春,你的泪水就是你的恨吧!

元春身为贾府的长女,牺牲了自己太多的东西,换来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政坛的地位与家中的荣华。她的痛苦却换不来自己亲人的可怜,也换不来自己父母的悲悯。她不敢奢求有任何人懂她,她只希望所有人平安健康。她宁可自己在皇宫里煎熬受苦,也不愿意让家人失去富贵。而她也不曾怪自己父母狠心,不让自己尽孝,因为她明白,自己在皇宫中的泪是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家中人才不会受苦。

她承皇恩省亲之时,赞叹了大观园得美轮美奂,可她却对这些美景不屑。因为这些建筑是冰冷的,没有她与家人之间的温馨与温暖。她与父母,亲兄弟相见时,仍要隔帘相见,本是一家人,却更显生分。她想与众人如普通人家般共叙家常,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她想带领着自己的弟弟共读《四书》《五经》,与众姊妹们吟诗作乐。但她不能,只因她是贵妃!

如果她不进宫,就能过着悠闲的日子,笑容挂在脸庞,而不是整日的以泪洗面。她是贾府的一只鸾凤,又怎敢恨世事无常呢?

我多想让她不进宫,这样她就能再笑一刻了!

读《红楼梦》有感(九)

《红楼梦》就像一盏茶,每个人流连其中,却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有人感叹着家族兴亡,有人留恋着爱恨情仇,也有人看透了世俗百态……而我面对红楼梦中的种种,久久不能释怀,仿佛做了一场没有结束的梦……

曹雪芹用一生的精力铸成了这部巨作,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讲述一个封建大家族由富贵走向衰败的故事。《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回回皆属精品。它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却并不受学生们的追捧,因为它没有《三国演义》的豪情壮志,也没有《西游记》的奇幻情节,更没有《水浒传》的英雄气概。它的节奏很慢,古文又十分难懂,描写的一件件生活琐事像柴米油盐一样平淡无奇。但细细品读,又不得不说这本书能让你笑,让你哭,让你回味起人生百态,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尽在其中。

初看《红楼梦》,只读出王熙凤的机智心狠,宝钗的端庄典雅,黛玉的多愁善感……剧情读得一知半解,并没有什么见解。

再读《红楼梦》,看出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的假假真真、虚虚实实,让人摸不透红楼里的一切。纵观红楼梦,书的前半程似乎在描绘一幅安乐祥和的芳园女儿嬉戏图。到了后半程,作者却毫不留情地将一个个悲惨的命运降临到那些出水芙蓉的女子身上。

在红楼梦的众多悲剧中,最令人叹惋的,莫过于宝玉和黛玉之间爱而不得之悲。在情窦初开之际,他们是心意相通的知己,黛玉葬花,宝玉随之悲痛,宝玉挨打,黛玉为之神伤。如此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却偏偏未成眷属。而终结他们的利刃,正是封建大家族中,众望所归的那场宝玉和宝钗的联姻。在此以后,林黛玉香魂散去,热闹繁华也归于灰烬。

《红楼梦》中的“梦”一字,正表现出了大观园里的年轻人们梦寐以求却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大观园的压抑,家族的斗争,必然的悲剧……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逐渐崩溃,让我们审视与痛斥封建统治。贾府的餐桌上从一道素菜都要七道工序,到珍贵点的名都要“可着吃的做”,展现了封建家族的落败,也预示着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三读《红楼梦》,我抛开悲剧剧情,品出了作者文笔的精妙绝伦,王熙凤出场的那一段尤其令人惊叹,“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仙妃子”,生动地塑造出了王熙凤泼辣豪爽,容貌俊美的形象。作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就像红楼梦里的“花签诗”,宝钗抽签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罗隐的《牡丹花》,黛玉的抽签诗句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每一首都十分经典。而《红楼梦》也教会了我们掌握人际关系,像宝钗和黛玉属于竞争关系,起初关系十分紧张,而后来有非常好的改善,是因为薛宝钗主动帮助林黛玉,两人以诚相待,变得十分和气。以及其中王熙凤以高情商为人处世,也是很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在大观园的假山后,在沁芳园的小桥下,可曾有人留下过泪水?或许哭的是凄美的爱情,或许哭的是封建的社会。董卿说:“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而最后红楼梦里悲剧不断,所有人的故事不了了之,仿佛没讲完,却都归于虚空,这,就是梦不完的红楼。

小小的红楼中折射出了家族兴亡,时代变迁,人情冷暖。看红楼诸人,或悲或喜,或生或死,红楼终究是道不尽的梦一场。

红楼,梦不完……

读《红楼梦》有感(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

历经五代,跨越贾、史、王、薛四大家,经过作者曹雪芹的呕心创作,把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描述得淋漓尽致。荣国府和宁国府如同舞台,贾府的故事全在这里上演。不看完永远不知道结局如何,看完了一出,便对下一出抱有无限希望;看完了一出,便陷入深深的思考,便对下一出抱有大胆的猜测。

初次阅读时,我厌烦黛玉的哭哭啼啼,不明白凤姐为何对尤二姐那样的态度,更看不惯晴雯的暴脾气。再次阅读时,我渐渐明白了黛玉的哭泣中蕴含的前因、深藏的情感,知道了尤二姐与贾琏的故事。但我还是不明白作者为何把“晴雯”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赋予那个缺乏涵养的暴脾气姑娘呢?三读时,我也慢慢明白了作者用在晴雯身上的小心思,还看到了许许多多暗藏在字里行间的小细节。

贾府大小姐元春的一生,暗示着贾府的命运走向。省亲时,我们可以看到贾府的荣华富贵。彼时,贾府的两大靠山由两位国公爵,变成了方进宫的后宅主人——元春。穿梭往来的人们都见识了贾府的辉煌,四面八方的亲戚都来极尽所能攀附巴结。但自从元春病逝后,贾府就发生了一连串的灾殃,这一桩桩一件件在加速贾府的灭亡。

在《红楼梦》众多角色中,有一个与富贵贾府格格不入却不容小觑的人物,那就是乡下老妇刘姥姥。作者通过刘姥姥拉开了大观园繁华的帷幕,让我们见识到了封建社会富贵家族的奢华生活。再到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对其和蔼可亲,一家上下其乐融融。最后贾府竟落败到凤姐儿需要向刘姥姥托孤。从托孤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腐朽与黑暗,身处其中的凤姐显然十分清楚贾府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预感到大厦将倾,宁可将自小娇生惯养的姑娘交与农夫,也不愿她留在即将衰亡的家族中。

最终,贾府“金陵十二钗”大部分都未能落得个好下场:黛玉泪尽而亡,宝钗孤寂终老,元春暴病而逝,探春挥泪远嫁,湘云拮据守寡,妙玉被贼人掳走,迎春受虐致死,惜春出家为尼,凤姐凄然病逝,巧姐嫁作农妇,李纨心如槁木,可卿早年病逝。在我看来,结局最好的是惜春和巧姐。一个与青灯古佛为伴,终将逐渐参透因果;一个走进寻常百姓家,过得平凡而踏实。

而那位衔玉出生的公子,本书的男主角——自幼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贾宝玉,是红楼悲剧的一部分,也是俯瞰悲剧之人。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世间少有的纯洁情感;他平等待人,亲近丫鬟;他重情重义,结交的都是有情之士;他崇尚自由与真实,喜欢诗词曲赋,厌恶四书和八股……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在一场一场灾殃过后,在一个一个知己、好友、亲人离去之后,贾宝玉看穿一切,了却尘缘,万境归空……

《红楼梦》是一部巨著。每一次阅读,我都会产生新的感受;每一次阅读,我都更敬佩作者的伟大。他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之美,也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世态百相,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或许在海棠花开诗社结起之时,探春就已预见贾府会有灭亡的一天吧。或许下一次阅读,我又将拥有新的发现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