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帮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2022-12-04 13:52:17六年级作文打开翻译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一)

打糍粑

邹涵璐

一到过年的前几天,老家的村庄里总是热闹非凡,因为大家都聚集在一户人家里,准备轮流打糍粑。

奶奶排到最后,所以前面我只在别人家看看做法,偶尔帮一点小忙,步骤还挺简单:把蒸了五到六个小时的糯米倒入一个很大的石窝子里,请村里的二到三个壮汉,分别拿着又粗又长的木棍,一般都是两个人砸,因为这样更有序,有时嘴里还唱着歌,特别有气氛。当糯米砸到没有一颗糯米的时候,就可以不砸了,这下糯米,可不粘石头,全粘到木棍上了,一个奶奶用绳子将粘在棍子上的糯米弄到了一个装很多面粉的框子里,这下,上面粘了面粉的糯米团算是被征服了,不再那么粘了。现在开始分工啦!一人把糯米团分成几个小团,要均匀,再请几个人,把小团放入模具中,也可以在把小团子放进模具之前,先放松柏叶,这样正吉祥,这小团子必须要非常用力压。这样才能有印子出来,最后在糍粑的正中间点上可以吃的颜料,糍粑便做好了。

刚打出来的糍粑可以生吃,也可以用糖煎糍粑,煎到焦黄就可以吃了,一口下去,甜甜的,香香的,这可是过年的时候,我最爱吃的美食,不仅是我们家的大人还是小孩,别人家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特别爱,最爱的还是糖煎糍粑。

这糍粑,象征着团团圆圆,也代表甜蜜的生活,吃着糍粑,我觉得我自己好幸福!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二)

每个家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的风俗,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日呢,习俗,规矩和饮食等,而我要介绍的是,在中国,比较普通的节日———那就是中元节。

中元节又名叫7月半,7月14,祭祖节孟兰盆节,地官节,其中“中元节”是道教的教法,“孟兰盆节”是佛教的名称,民间则俗称“七胖”或七月十四”,而它产生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能不能会在这天祭祖,放河灯,《易经》认为7是复生之数,而7月车市吉祥月,中元节和清明节相似,只有少数家庭还在过,但它也是古时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随着鞭炮声越来越响,春节的脚步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仅在于他深厚的寓意,更在于从古到金延旭霞来的风俗习惯我国幅员辽阔,智能各个地方的春节风俗不尽相同,我家乡的春鞋风俗习惯多样又独特呢?

俗话说,“进入正月就是年”。但在我的家乡也是这个样的,还有购物年,写对联,贴对联,剪窗花,贴窗花……大家同时开始准备的这些和过年息息相关的东西,事实,人们似乎感觉不到战,忙碌的辛苦,不管做什么都是笑嘻嘻的,每一年的春节都是最热闹的,团圆的,也是我们开心的时候,家乡的风俗活动,虽然很简单,却是中国的精神根茎所在。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三)

祭祖

姜钊

又到了春节,又是一个祭祖扫墓的好时候。

一过完年,爸爸就要带着我祭祖、扫墓。祭祖还挺简单的,全都是爸爸在忙我只能打打下手。爸爸会先把猪头、猪尾巴、一整只大公鸡,放入大灶锅中一一煮熟在放入茶盆中摆好。(茶盆,一种长方形很大四条边比内部高出几厘米的,专门用来祭祖的用具)爸爸接着从柜子里拿出九个酒杯和一壶酒,也一同放入茶盆中。见爸爸准备好后,我从一旁的纸盒子里抽出九根香,放入火中烧红后,在堂屋的桌上、桌下和堂屋门外各插上三根香。(堂屋是祭祖的地方,每户人家都会在堂屋中摆一张桌子,同样也用于祭祖)

准备工作做完了,接下来的才是正式内容。爸爸把茶盆搬上桌子,我按照爸爸说的在桌上,我按照爸爸说的在桌上摆五个酒杯、桌下摆两个,门外摆两个,爸爸看我如此熟练、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接下来的事就全是爸爸的活了。爸爸先是把一大碗肥肉放在门外,(这碗肉是前一天煮的)爸爸又拿出酒壶给酒杯倒酒,爸爸一次只倒一点点一共倒了三次。我不止一次想过两个九有什么寓意吗?“老人家的东西真的搞不懂!”不过有一说一,这种东西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多少有点封建迷信。但是我认为更多的其实是老祖宗对死者的敬畏与悼念。我也问过爸爸“爸!为什么我们要祭祖呢?”而爸爸则回答到:“这是老人家的规矩,我们不能扔”酒倒好了,接下来就是“捉鱼”(捉鱼是指在桌前弯腰鞠躬三次)“捉鱼”完后就是收尾工作了。

又是忙碌的一天……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四)

家乡的元宵节

秦琪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这不,我已经过了12个元宵节了。

在元宵节那天,我们家有个不变的习俗,就是早餐一定要吃汤圆。汤圆有煮的、炸的、蒸的。汤圆馅有黑芝麻、五仁、果脯、巧克力等等。而我们家只吃煮的黑芝麻或五仁馅的汤圆。中午,通常都吃炖菜,比如说酸菜炖排骨、小鸡炖蘑菇、鱼、泥鳅等。晚上则出去走一走,顺便吃一些路边小吃,有烤冷面、炸串、豆干、臭豆腐……光是想想我都会流口水。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就会出去看烟花。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烟花。烟花有红色的,旁边有黄色点缀,还有绿色的是用金色装点其间。但这些我都不大喜欢,我喜欢的是秀丽的金色烟花,中间和四周还用黄色和红色做装饰。看到这么美丽的烟花,我不禁感叹:烟花为了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美丽的色彩。看到这么美丽的烟花,我按奈不住了,于是买了“摇摇花”玩。“刺啦”一声,烟花亮了,火星不断地向下掉,向左划半圈,再向右划半圈,一个爱心便出来了。烟花也玩够了,那就要看看那些路边摊里都有什么了。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卖小玩意儿的路边摊。每次我都会买一些头饰,比如说带变色灯的花环、猫耳朵发夹或是一些可爱的小挂件。最为重要的就是那些好吃的。有我爱吃的棉花糖、糖葫芦、烤冷面,还有毛蛋、烤串、手抓饼等。

烟花一停,元宵节也就要过去了,真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呀!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五)

《正月十六走太平》

爆竹声声响,莺啼报新年!快乐祥和的新年来临啦!在我的家乡安徽全椒,每逢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文化习俗就是“走太平”。据说,这项“健身习俗”自东汉开始已经流传千年之久!

每到春节期间,太平桥附近就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卖春联的、卖糖葫芦的、卖各种炸串小吃的……应有尽有,各种吆喝声、叫卖声交杂相汇,热闹非凡。晚上还会有大爷大妈在跳广场舞,瞧!他们扭得可真带劲啊!像是在庆贺新年的到来!

从正月十六日的清晨持续到深夜,老老少少们会接二连三地从太平桥上走过。在踏上太平桥前,你可以在嘴里含上一颗糖,预祝来年甜甜蜜蜜。此外,你还可以买一根长长的红布条,上面写上自己的心愿,比如作为小学生的我就写了“学习进步”四个字,然后把布条拴在桥头,祈祷愿望成真!桥头上密密麻麻的红布条随风飘舞,红红火火,表达了人们对来年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在太平桥复古的石板路上,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见河岸边的人在放烟花,随着火星的燃烧,“砰”的一声巨响,光彩夺目的烟花此起彼伏地绽放在夜空中,美不胜收!

走太平,是我们全椒县独一无二的春节风俗,桥的谐音是“瞧”,“走桥”就是全椒话“瞧病”,大家在太平桥上祈祷着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消灾去病!明年正月十六欢迎您来我们全椒走太平噢!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六)

曲阜的元宵节

史晓霖

在众多节日里,我最喜欢元宵节。曲阜的元宵节十分热闹,在放着花炮的夜晚吃元宵赏花灯,多么欢乐啊!

早晨八点,妈妈就起来去买做花灯的材料,十点十分准时开始做花灯,寓意“十全十美”。用小刀把萝卜芯切掉,里面插一根蜡烛,用刀小心翼翼地刻出一道道花纹,一朵漂亮的萝卜灯就做好了。我记得邻居家的王奶奶会做面灯,当时,我还小,想跟着学,但是面灯没做好,却弄得满脸都是面粉,王奶奶做花灯技术娴熟,用手在面团上一捏,一只猪耳朵就出现了,左边一捏,右边一揪,不一会儿,一只奔跑的小猪就做好了,在太阳下晒一会儿,等面团固定,插入一根蜡烛,一个小猪形的面灯就诞生了。看得我心里直痒痒,软磨硬泡,拿了好几盏灯呢。元宵节吃元宵。这是从古流传至今的习俗。香香甜甜的炸元宵,外酥里嫩,现在的元宵口味繁多,有豆沙的,草莓的,哈密瓜味的,真是应有尽有。我最爱吃豆沙味的,一口咬下去,浓香从嘴巴滑入胃里,美极了。

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习俗就是赏灯。每当这一天,我们都要成群结队去看灯展,各式各样的灯挂在街上,每一盏灯都各具特色,有的是纱灯,淡淡的灯光照在白纱上,上面的图案隐隐约约,带有几分朦胧之美,像害羞的小仙女;有的是玻璃灯,耀眼的灯光照亮了夜空,像江湖中的侠客,威风凛凛。花灯种类繁多,看得我目不暇接。

元宵节寓意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七)

春节包饺子

杨润翔

饺子都吃过吧?那丰富的馅料,那美味的口感,再配上陈年老醋,味道真是一绝!

话说每到年三十儿,家家户户开始包饺子。买块儿猪肉,再买把大葱,可使劲剁了,剁成沫后再把酱油,料酒、盐巴、老抽等调味料胡乱放进去,一搅和,馅料就拌好了。再把擀好的饺子皮撑一下,放入馅料,一包,一捏,一怼,一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出现了,整整齐齐地码放到托盘上,就可以下锅了!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当朝时,每逢三十,老佛爷都会让宫女、太监们包饺子,闲来无事,把四个小金元宝包进饺子里,说谁吃到谁明年就发大财,走大运。这个习俗,也被保留到现在。所以我们家包饺子时,一般也都会往里面包个硬币,谁吃到了谁明年可以发大财,走大运。

锅中加水开火,那饺子噗通噗通落进水里,水一开,那香味儿就飘出来了,一闻,啊!那猪肉混和着大葱的香味,立刻想起那种充斥着原始肉味的香,那各种香料堆起来的香味……对了,妈妈说煮的过程中还要浇入凉水,这样煮出来的饺子不会烂。

三十这天,坐在家里,一家人围坐饭桌,看着春晚,谈笑风生,听着屋外那阵阵烟花声,此时再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那丰满的包子QQ弹弹,沾一陈醋,轻轻送入口中,鲜美的汤汁,破皮而出,夹杂着美味的馅料,这味道,够香!这年味,够浓!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八)

初二11班张希泽

我生于浙江一座不大不小的城中,与著名的横店影视基地相邻。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这儿有山有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

小时最向往的便是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感受家乡的那些风俗。

每年正月初八是我们那儿上山登高祈福的好日子。初七晚上我们就要沐浴更衣,初八凌晨早早起床。梳洗完毕,出发前我们还要沐一次“火浴”(用稻草把点上火,一家人围着火堆一边抖抖衣服一边转,而后用双手捧着烟气在面前做几个洗脸的动作)以示对佛祖神灵的崇敬。然后驱车赶往四五十公里以外的方岩祭拜天神。

这习俗与日本神社祭拜大同小异。天色未明,方岩山上却是灯火辉煌。我们耗费三四个小时一一祭拜完所有神坛后,趁着刚放明的天空回到家中。子孙们一一跪在祖宗像前,由最年长的长辈撒下硬币,老辈人说抢到的硬币越多,这一年就越顺利。中午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午休,这一觉我们常常睡到傍晚时分才昏昏沉沉的起来。

夜深了,但城中厚重的声音未沉。广场上社戏才刚刚开始。爷爷和姥爷辈的人纷纷前往观看。台上的演员卖力的唱着、演着,台下传来阵阵喝彩声。这段时间也成为了小孩们的天堂,不用受父母管束,吃喝玩乐,随心所欲,一年中这种时间对于我们极其难得。

家乡的风俗承载着我许多儿时的欢乐和回忆,而现在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游戏……占据了,日子过的平平淡淡,儿时的快乐于我们也渐行渐远了……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九)

腊八粥·腊八节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腊月也已悄然到来了。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粥里溢出来的。

每年腊月初八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了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小火慢慢熬制腊八粥。腊八粥中赤豆、红豆必不可少,白糖也是重中之重!白糖主要让粥变得甜腻腻的,有甜蜜的口感,而赤豆、红豆则不一样,这可是有故事的呢!

传说有“赤豆打鬼”之说。据说上古时期,有恶鬼专门作祟,小孩子生病、人们品行不端等都是因为恶鬼的原因。而这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单畏惧赤豆,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这天熬粥,借粥里的赤豆、红豆来打鬼,驱疫迎祥,这才有“赤豆打鬼”之说。

熬制腊八粥,要耐心地用小火熬制,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厨房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季早晨喝上一碗热气腾腾、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就仿佛心被融化了,全身都热乎乎的。不管寒风多么刺骨,始终洋溢着温暖。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节过后,马上就要迎来了春节。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它也别有一番风味!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十)

幸福民俗——打年糕

余潘悦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食物,我妈妈喜欢的美食,都是浙江味道——肉粽、年糕、野火饭。这中间,她最怀念的,却是年糕,。她常说:“其他的都能自己做,正宗的打年糕,很难吃到了,这在小时候是一年的幸福。”

提起年糕,妈妈的眼睛里是满满的回忆:“腊月初,乡亲们就会自发组织打年糕,十几户人家一起,洗净常年放在院里的大石臼,分工合作,掺米、淘米、磨粉、蒸粉、打糕、点红,流水线作业,男人们干体力活,女人们做精细的活,小孩子负责给打年糕的各家送年糕,忙忙碌碌,特别热闹。在蒸粉的热气里,在年糕头蘸糖的甜味里,年的味道就浓了。”她语调上扬,娓娓道来,还找出舅爷爷打年糕的视频:“打年糕是江南农耕文化的一个表现,腊月打的年糕,泡在水里,要吃到清明节,既意味着年底丰收喜悦绵延,也是对来年更好的期盼,一年更比一年高。”

看完视频,妈妈又感慨:“现在年糕都机械化生产,随时能买到,但是味道就比手工打的欠那么点,没有纯天然的糯米香,没有年味。”

是呀,在我心中,年糕的口感没什么区别,但对妈妈来说,她小时候的打年糕,是家乡的味道和乡土自豪,她对年糕口感的喜爱,是对年俗的怀念,也是身处异乡对老家的“睹物思人”。打年糕,对妈妈来说,是永不淡化的民俗,是幸福的民俗。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十一)

在我的家乡,每到春节,人们除了贴窗花、吃饺子和走亲戚外,还要写几幅对联,贴在自家的门板上。我对贴对联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墨香,常常唤起我美好的回忆。

腊月末,家乡的人们就已经忙着剪窗花。在剪窗花的同时,我还缠着奶奶讲窗花各种吉祥如意的寓意。一天下来,我们收获满满,连堂弟都剪了一个小小的“福”字。大人们在每一扇窗户上都留下了红火的印记。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街上到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人们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这一天,人们还要贴对联,寓意吉祥如意、步步高升。诗人王安石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对联的重要性。我一直在练书法,便写了一副。甩开大笔,只几下,右联“新岁乘龙立宏志”就写好了;再把笔潇洒地连挥七下,左联“牛肥万户示兴年”立即呈现;最后我一横笔杆,横批“吉祥如意”就完成了。精通书法的爷爷看完高兴的不得了,说道:“乖乖,不得了啊,大孙子的书法都赶上我了。“不一会儿,这副对联就贴到大门上了,来访的客人都赞不绝口。

远居他乡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寓意团圆美满。但今年由于疫情的关系,我和父母无法回家过年祖父从家乡打来了几个电话:“春节要记得贴对联哦。”我依言而行,那悠悠墨香,又溢满心间,我幡然醒悟,春节对联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关怀,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瞬间,我又联想到我那美好可爱的家乡!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十二)

——王晨依

俗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真实写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阵阵爆竹声中送去旧岁,迎来新年,这让我对家乡的习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村庄,那儿的风景特别美丽。走进它就像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别看我的家乡地方小,却有很多风俗习惯。比如端午节吃粽子,正月初一吃臊子面,正月15吃元宵,赏灯,看社火,扭秧歌,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一样都少不了,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正月十五的扭秧歌了。

傍晚时,村委会广播里就会召集村里的男女老少到广场上。顿时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一些小贩们在人群周边支起了小摊,准备卖一些小孩子们喜欢的零食烧烤。玩具应有尽有。

听!那边的锣鼓敲起来了,人们也跳起来了。铿锵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多么和谐美丽的一幅画啊!队伍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乡亲们,他们一边是表演。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唢呐时不时变换着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跟着变换着。

现在秧歌已经成了这个村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至今为止,秧歌已经在方圆十几里的村子出了名,每年这时还会有一些游人千里迢迢来观看呢。家乡的大秧歌就像那陈年的美酒一样淳美而吸引人!

我爱我的家乡,当然,我更爱我家乡那诱人的大秧歌!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十三)

春节即将来临,很多人的家里都热热闹闹的,但是,因为地区的不同,习俗也就不同,我们家乡的风俗非常“好吃”,因为它就是——包饺子。

包饺子看起来很简单,但自己操作起来可不容易呢!如果你的饺子皮不是从超市买来的话,光靠擀饺子皮就够累得你动也不想动了,饺子馅还算简单,如果喜欢吃肉,那就用刀把一块猪肉来回剁,直到它已经变成了肉泥的样子就行,里面还可以再适当加一点别的,比如说韭菜、玉米、香菇、虾仁等等好多配料。包饺子时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舀的太多了,不然在包的时候很难保证馅料不会从缝隙中“溜”出来,好像在对你抗议:里面太挤了,还是外面更舒服点。轻轻的捏好缝隙,一个完美的饺子就诞生啦!

饺子不但美味,而且还有非常好的寓意:因为它的样子很像一个元宝,所以它又代表着招财进宝的意思,说不定吃了它呀,你就能发财哦!

而且,水饺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吃法:在包饺子时,往一个饺子馅里塞一个硬币,不但硬币归你了,还能让你在这一年过得很幸福,更幸运。不过,千万不要不小心把那个硬币吞到肚子里,那可就不好了。你就反而把“幸福”变成:“倒霉”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希望它能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个美好的春节!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十四)

中秋节是我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有很多的风俗习惯。比如吃月饼,看月亮,还有讲关于月亮的故事。

在中秋节的夜晚中,大姨带着几块月饼到我家来了。在有月饼刚好天色蒙蒙是个圆月的时候最应该去赏月了!天空中那孤独的月亮一下子就多了五个人观看,我想着先在的月亮以不是一个没有看的孤月了,在今天应该是天空中最亮的仔。在蒙蒙天空中无数颗星星看见中秋的到来,在安心的赏月着,难怪今晚的月亮闪耀的格外明亮。

先前的安静也表示着热闹的到来,月饼的不断消灭也说明了我们的时间也要结束。说明着吃中秋饭的到又,手里的月饼只有一口就要没了,我们一边吃着最后的月饼福同时走到了家中也准备好了下一个庆祝。突然才发现为我准备下个庆祝的老妈错过赏月的时光但老妈刚上完饭菜就走向了外面看一下还在发射光翻月亮,又笑子下回来了。虽然错赏赏月环节的老妈,但是刚进门的老妈看到大家都坐在圆桌上用这一桌子菜,这其乐融融的又暖心场面也是心满意足。吃饭的过程中,就没有像闪电的时候那么安安静静的啦!每人都分享了一个自己知道的关于月亮的故事,吃饭那短暂的三十分钟,我们知道了不少知识。有明亮的月亮看着我吃饭,在吃饭的时候都安心多了。

其实你别看中秋节庆祝只庆祝在晚上那短暂的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就充满乐趣,这一两个小时将永远记在我的脑海中。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十五)

汉族的元宵节风俗:一般以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看花灯与猜灯谜亦是一种独特风俗文化。

星期五的下午,六年级的教室充满了欢声笑语,原来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包汤圆大赛呢!

汤圆甜甜的糯糯的,但用的材料却十分简单:首先把面粉和成面团,然后将黑芝麻和花生压成小块,撒上碎糖块,这就完成了初步步骤。

接下来就是包汤圆了,我们全神贯注地盯着阿姨示范,大致了解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团面团制作起来,先将面团压成饼,注意不要压太薄。需要挖适量的馅儿,不然会包不住。我都是按照阿姨讲的细心制作,可捏来捏去不是方的就是扁的,正当我懊恼时,小芳似是看穿了我的心思,过来指导道:“你把面饼的边缘粘紧,就不用担心会揉散了。”我既紧张又好奇地试了试,果真捏的又好看又圆。

回到家,我开始执行重要任务——煮汤圆,我利用以前看妈妈煮汤圆的经验,先把水烧开,把汤圆小心翼翼地放进去,我焦急地等待着……白白胖胖的汤圆浮出水面,看着它们一个个膨胀,我兴高采烈地喊到:“汤圆要出锅了。”大家高兴地品尝了我煮的汤圆,各个叫好。

在这节日的温馨之夜,感受着一种少有的欢乐和情趣,全家人的心情都显得格外激动。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十六)

刘宇轩

小时候,每一个节日都是小孩子的快乐。长大后,才知道我们的快乐来自于一个个有趣的风俗。

牛年的春节终于来到了,这时候走上街头会看见黑压压一片,是什么?人!大街小巷都是人!平时安静的路上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再一看,不止人多,新年的标志更多——每家每户的门上都贴着红色的对联,街上还挂满了灯笼,偶尔还可以听见几声摔炮,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人们簇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活动都能引起人们大大的关注,小吃摊儿、小货摊儿,都有趣味。

街上除了游客多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儿呢,拔糖,打麻糍,做饼等等。但要说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爆米花,做爆米花需要爆米花师傅从家里拿来木材和玉米,还有一个黑漆漆的像花瓶的玩意儿。

这时候,所有人的目光和心都被吸引住了,师傅把木材放到“花瓶”底下,再把玉米粒放入“花瓶”里面,让木柴燃烧,过了一会儿,师傅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拿一个麻袋套在口子上,接着猛踩一下盖子,只听砰一声,好像大炮发射的声音一般,再定睛一看,一麻袋的爆米花就出现在了眼前。

大人们几乎对它都有回忆呢,小时候经常“大炮刚一发射”就跑过去偷抓一把爆米花吃呢!是啊,年的声音现在越来越少,连鞭炮也只能成为脑海中的回忆了。

年年岁岁,我们在风俗的陪伴下成长,感受了热闹,也收获了快乐。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十七)

看,一幅幅喜庆的春联,听,一阵阵响亮的鞭炮声;闻,一股股年夜饭的香味。盼着,盼着,春节就来到了我们身边。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无论大人们有多忙,都要回家和家人们团圆。临近傍晚,大人们开始准备一年中最后一顿饭了。年夜饭中得有一条大鱼,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年年有余”,还有一盘丸子,寓意着“团团圆圆”,有一盘如玉一般晶莹的大白菜,代表着“遇百财”。等人都到齐了,就开始细嚼慢咽地吃年夜饭。这顿饭要慢慢吃,边吃边守岁。较小的孩子都睡去了,大人们就静静地守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一年中的第一天。人们备好了压岁钱,把红包交给小孩子们,小孩子们会乐得合不拢嘴。压岁钱还有一个有趣的由来: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崇”的怪兽,在大年初一的晚上来吓小孩子。有一户人家的小孩子得到了八枚金币,他在临睡前把金币用红布包住,放在枕头边。当“崇”来吓这个小孩时,用红布包着的金币突然金光一闪,把“崇”给吓跑了。原来那八枚金币是八位老仙人变的。村子里的人知道后,纷纷效仿。由于“崇”与“岁”同音。所以就变成了“压岁钱”。

春节最热闹的事情就是放鞭炮了。小孩们捂住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鞭炮,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嘴巴乐得合不拢。鞭炮的响声传遍了大街小巷,使街上增添了几分年味。

春节来也匆匆,去的也匆匆。一眨眼,充满年味的春节就过去了。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十八)

过年前的周末,爸爸抽空带我去了坐落于陕西南路39弄长乐村93号丰子恺的故居。这几天,突然想起丰子恺写的“过年”一文,爸爸就翻出来,跟我介绍起了上海这地儿过年的民俗。

爸爸一边饶有兴致的读着原文,一遍惋惜的说,很多民俗都渐渐淡了,没了。其实,上海过年的民俗和浙江、江苏大多是一致的。比如说,接送灶王爷(也有叫灶神或灶君菩萨)的习俗。他说道:“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天,大年夜回来。据说灶君菩萨是上天派下来监视我们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然后,爸爸告诉我,以前住的是老房子,在公共使用的灶头间会贴几张“灶神”的图片,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会盛一大碗各种食物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再拿回家去吃。爸爸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笑着说,“记得灶王爷上天之前,要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我们的做的小小坏事去告发了”。太有意思了,我哈哈大笑起来。

之后,爸爸又给我讲了“腊月二十八打年糕”、“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十五拉兔子灯”之类的过年习俗,听得我津津有味。原来我们上海过年有这么多习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非常喜欢这些有趣的习俗,他给我们带来欢乐、祥和、团圆的气氛。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十九)

春节的习俗

张海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020年随着时间悄悄离去,欢乐的2021年向我们迎来。

在过年的早上,大人们就把放着的鞭炮拿出来放,那一阵阵的鞭炮声犹如雷声一般洪亮,那鞭炮留下的“红衣裳”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大人们换上新衣裳非常欢快,小孩那更是欢快不已。

小朋友们踩着“红地毯”伴着小河叮叮咚咚的歌声,开开心心的玩耍着,大人们就不同了,在那忙着贴对联,那红红的对联上写着祝福语,应该也是为了迎接新年吧。

那红红火火的灯笼犹如一个大苹果灯笼,真的好漂亮!有些是普通灯笼,有一些则是写着关于过新年的诗,还有一些上面印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图画。

过年这几天,大人们总是要做些灰水板、油果之类的,好像是为了送给别人,代表着自己的祝福吧。

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了一一拜年,因为对孩子们来说,拜年就可以收红包了,拜年的时候孩子们收到了红包后,立马就开心的笑了。

吃过年夜饭后,孩子们就会立刻跑到楼顶,在那看烟花看得津津有味,那烟花犹如一副美丽的画一般应在孩子们的心中,烟花五颜六色,给黑暗的天空添上了色彩。

新的一年犹如一幅画般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二十)

往“年”

以往的年里,鞭炮的响声不绝于耳,人们走亲访友到处拜年,年味浓浓。然而今年,疫情让热闹的年,没有鞭炮声,没有拜年的人,甚至街上也人烟稀少,使得我更加怀念以往的“年”。

以往的年是热闹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红红的爆竹屑一堆堆的,火硝味滚滚。街坊邻里见面都互道新年好。人们的脸上挂着喜庆的微笑,而地上的爆竹屑也映衬着喜庆……任何东西都带着浓浓的年味。

正月走亲访友也是热闹的。人们不是请来客人到自家吃饭,就是留在亲友家吃饭。中午是最令人喜悦的时刻。炊烟四起,高压锅里压着鸡汤、鸭汤,电饭锅里散出香甜的米香,锅里炒着清爽的青菜。“哗啦”一声,是菜倒入热锅中的声音,翻炒,撒盐,使生涩的生青菜变成了美味的珍馐。家家户户都在烧菜,这儿的鸡汤香味散到了那一家,那一家的鱼香传到了这一家。一时间肉香、鸡汤香、饭香混到了一起,就算没看到菜有多少样,光闻闻味道就能让人咽几大口口水了。

一桌人围着大圆桌吃饭,谈天说地……说的都是喜庆的话。大人带着小孩给主人敬酒,大人喝酒,小孩喝饮料,其他大人互相敬酒,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中饭吃完后,主人们拿着红艳艳的红包,塞给小朋友。小朋友脸上挂笑,嘴上说不,故意推辞,而手却紧紧的捏着红包,最后还是收入囊中。

……到了晚上,一天的行程总算是结束了,点燃烟花,让它在夜空中绽放,是那么宁静、祥和。

我怀念以往的年的热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