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帮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字

2022-12-04 13:37:59六年级作文打开翻译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一)

又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候。

我独自趴在窗前,望向楼下空无一人的广场。原本灰白空旷的水泥柱上,因为节日的原因挂了几只红灯笼,就连破旧的没了板砖的石桥上,也应景的贴了张“福”字。一栋栋楼整齐排列,沉默地静坐着,被风吹着摇曳的灯笼映出幽幽的红光。

今年的年过的十分安静啊!安静的没有年节的气氛,也越发让人怀念以前的情景了。

除夕本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一家子人聚在奶奶家的小屋里,其乐融融,满庭院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在天空中绽放的一朵朵烟花,一闪一闪,似给天边挂上了霓虹灯,坠落的星火照映出人们幸福的面容,一闪一闪,似永远也不会停歇。耳边被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充盈着,忽远忽近,抑扬顿挫,此起彼伏。

推开门,一溜长长的红炮仗静静躺在院中,大人拿着点燃的香头触及引线,火花立即沿着引线窜了过去,小孩们连忙捂耳后退。“嘭啪啪嘭……”,炸开的炮仗四处蹦跳,即使捂紧耳朵,也挡不住那隆隆的震动声。当小孩们只顾捂耳逃窜时,原本一大串的鞭炮已燃到尽头,只剩下红碎屑四处飘散,和那还未消散的浓烟与火药味。

我喜欢老家的年,喜欢它那独一无二的气氛,喜欢它那得天独厚的环境。

在那黄昏太阳还未消逝前,阳光象破碎的蛋黄倾泄下来,金黄的浓汁流淌天边。一望无际的田野与天在远处合为一线,微风轻轻拨撩着人们的鬓发,吹起黄河之水簌簌的波澜。火苗在风间跳动,吞噬着金色的元宝纸钱,直到它化为一缕细灰,随风飘散于天地间。村民们手拿香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祭拜着自己的祖辈们。这一刻,他们就像那天地之子,融入那壮阔的天地中。周围静默下来,只有风还在轻轻拨动人们的碎发。远处树林摇动,似是天地给人们的回声……

风声过去,一切又在眼底瞬息模糊起来,灯笼依旧散发着幽幽的红光,漆黑的夜晚依旧冷冷清清。我离开窗台,默默回到了自己屋内。这么多年没有比在老家过的更好的年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二)

粽香满堂

杜一霖

天气渐热,就迎来了端午节,在这天,人们要包粽子、吃粽子,那甜甜的糯糯的味道,谁能不垂涎三尺呢?

粽子做法并不单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红枣的等等,五花八门。我最喜欢吃爷爷亲手包的粽子,为了满足我的心愿,这天爷爷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准备好食材:有粽叶、糯米、豆沙、红枣和粽绳,妥妥当当。

爷爷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一定要等到十点十分才能包,寓意十全十美。爷爷先把四五片粽叶重叠在一起,拿在手里,卷成圆锥状,用小勺向里边放上一层糯米,中间放上红枣,一边告诉我:“糯米呀,不能放太满,要不然一会儿折得时候会溢出来,要小心!”爷爷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粽子,手上穿梭不停,动作很麻利。爷爷在糯米的正中央插根筷子,摇动一下,让米更紧实,这样折粽叶的时候,米不会向外溢。爷爷把粽叶折下来,以不漏米为原则把粽子包严实,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诞生了。最后是捆绳,爷爷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附近缠上几圈,结上绳头,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我不禁为爷爷鼓掌,他老人家可谓是人老手不老,不仅动作麻利,而且包的粽子又大又饱满。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个粽子就好了,不一会儿,一筐粽子就包好了。我心想:原来这么简单,我也会。我拿起四五片粽叶,学着爷爷的样子包了起来,放两勺米,把粽叶一折,用绳子一捆,一开始还算顺利,可是用绳一捆,米像不听话的孩子似的冲了出来。我手忙脚乱,又差点把盛糯米的盆子打翻,只好溜走了。

粽子蒸好后,我伸手拿了一个,赶紧剥开粽子,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里面钻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粽香,忍不住一口咬下去,嗯!甜而不腻,糯米裹着红枣,这味道,这口感,妙极了!

曲阜端午节的习俗可不只包粽子,还有挂艾草,配香囊,拴五色丝线,吃鸡蛋等。

粽子带着爷爷那辈的老手艺,带着一家十全十美的祝愿,带着那清香四溢的味道,款款走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三)

曹诗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首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春节辞旧迎新的景象,转眼间春节又来到。妈妈的一位老师是书法家,妈妈说今年的春联要请他来写,我就央求妈妈带我一起去,没想到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我好激动啊!

那天我和妈妈就一起去拜访了那位老师。老师大概四十五岁上下,鼻梁上架着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很和蔼可亲。我在一旁看老师叠纸、裁纸之后便看他行云流水地挥墨,那刚劲潇洒的字体,让我暗暗叫绝。

回到家后,我开始贴春联,我拿出一联,正要往门的右边贴,却听到老妈“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原来我正要把下联贴到门的右边去了,还好妈妈及时阻止,不然对联就毁了。妈妈告诉我,春联分为上下两联,有些还有横批。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左边。“那怎么区分上下联呢?”我不解地问到。妈妈告诉我,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都是“仄起平收”的,也就是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她又和我说了什么是“仄”声,什么是“平”声。听了妈妈的一番讲解,我弄明白了分清上下联的办法,我想以后就不会闹笑话了。

贴完春联,妈妈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查阅春联的来历。于是我知道了春联最开始只是写在桃木板上的,叫“桃符”,人们认为在桃木板上写字能够镇邪祛恶,直到宋代,春联仍然称为“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来春联写到了纸上,叫做“贴春纸”。直到明代,才称之为“春联”。

现在的春联,大多是现成买来的,我在超市里就看到过很多纸张考究、印刷精美的春联,上面还印有各种吉祥的图案,这些春联虽然很漂亮,但都是千篇一律印刷出来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妈妈老师亲手写的春联,因为那是带着墨香和人情味的,是个性化的、更有艺术气息的春联,这是印刷春联所没有的。

贴一贴春联,我收获颇丰。要是我能自己写春联,就更好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四)

我的家乡是孝义,一个生活节奏慢、悠闲、热情的城市。每次想到家乡,我都会想起家乡的风俗——油糕。那油糕金黄诱人的样子,便会涌入我的脑海,我好像又闻到了那股香甜的气味。

每逢农历的初五、十五、二十五,家乡的集市上都会有香喷喷的碗团,酸酸甜甜的沙棘,可最最吸引人的还是那香软甜糯的油糕。油糕不仅在集市上有,过年、过节时,家家都会做。油糕寓意“年年高”,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满月宴、婚宴时,邻里们都会聚到一家,一起帮忙做油糕,沾沾喜气。我6岁的那年春节,也做过一次油糕……

贴着窗花的玻璃上结着霜,屋内的灯光映着屋外还没有彻底苏醒的红灿灿的县城,显得格外明亮,这时妈妈和姥姥便开始忙碌起来。妈妈将提前泡好的红豆煮熟,姥姥忙着把枣蒸好,把剥好的核桃仁捣碎。我也不闲着,和妈妈一起把枣去核,将大盆的枣和红豆捣成泥与核桃碎拌在一起。做好的馅映着窗户上的窗花、门上的福字,红艳艳的。接着开始蒸油糕面。和好的糕面放入锅中蒸,锅“噗噗”的喷着白气,家人们都穿着过年时喜庆的衣服,大家一起聊着,屋中欢声笑语,热气腾腾,喜气洋洋!不一会,黄澄澄的面就出锅了。然后,将蒸熟的面分成小块,擀成皮,将拌好的馅放入皮中,封口包好。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用小手包着,大家边包边笑好不热闹!我拿起自己刚包好的油糕吃了起来,油糕皮黏黏的,油糕馅甜甜的,顿时,满满的幸福感溢满胸膛!但此时真正的成品还没有出现。只有这最后的点睛之笔——炸,才能让油糕表皮焦脆,更加诱人。姥爷负责炸油糕,炸好的油糕呈金黄色,满身泡泡,让人垂涎欲滴。我们迫不及待夹起油糕吃了起来。放入口中,一股甜甜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这风俗展现了家乡的独特韵味,它承载着我对家乡的记忆,虽然现在不能常回老家,但每年春节都会收到姥姥姥爷亲手做好并寄来的油糕,品味家人的关爱和家乡的风俗带给我的那熟悉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五)

“滋啦,滋啦”,一根根麻花顺利地“跳入”油锅之中。为什么我们家要吃那么多的油炸食物呢?因为今天要“走油”!

何为走油呢?我便跑过去问姥爷。姥爷说:“因为啊在原来人们的家里都很穷,没有足够的油供全家人食用,于是在阴历的腊月二十九,大家就把平时省下来的油通通都用上,让大家饱餐一顿,补一补油水,也寓意着一年来的圆圆满满。

来,大外孙子姥爷教你怎么做麻花。说着姥爷就拿出一些白花花的面粉,准备了两个鸡蛋,又舀了一瓢水,拿出一些小苏打。身为数学老师的姥爷,运用了数学的比,把它们按比例调和在一起,里面在放点油,一个白白胖胖的大面团就做好了。接下来,姥爷把它们又分成几个小面团,并搓成了一条条长长的粗面条,活像当年汗高祖斩的白蛇一样。最后把它们的首尾相连,拧成麻绳状就好了。姥爷娴熟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还用剩下的面做了“炉壁子”。做完后,姥爷把它们全部倒入锅中,让它们在油花里翻滚玩耍,姥爷盖上了锅盖。我虽然眼睛盯着电视,但心里却想着锅中的情景,“炉壁子”会被油花冲到锅边吧,麻花必定还冒着小油泡,它们俩总该脱下纯白的外套了吧……于是我快速跑到锅前,打开锅盖一看,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被油花冲飞的“炉壁子”没有碎,反而增大了几倍,麻花同“炉壁子”脱掉了白外套,又披上了金色的大衣,上面还挂着星星点点的小油泡。

不一会,麻花和“炉壁子”炸好了。我带着新鲜出炉的美食去楼上同学家,推开他们家的门,一阵阵油香扑鼻而来,原来他家炸了肉丸子。我们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享受着番茄酱与“炉壁子”、肉丸子一起碰撞出的美味,也享受着过年的快乐,我们共同期盼着新一年的到来。

“走油”是过年最重要的仪式,没有“走油”的春节不能称之为春节。它是老一辈人智慧的传承,是他们对美食的完美诠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过年咱就过个喜庆乐呵儿,吃咱就吃个年滋年味。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六)

热闹的除夕

蔡天豪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年的大年三十除夕夜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家人们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其乐融融,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

除夕这天,一到晚上,家里的气氛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了。有人在放鞭炮。从小年腊月二十五起,鞭炮声日月不绝,没有间断过。屋子里,奶奶和四妈、母亲一起赶做年夜饭,厨房里面弥漫着酒肉的香味,勾魂摄魄,引人心弦。小弟弟向真喜得快要发疯了。他自己一个人不断地进进出出厨房,想看个究竟,却总是被奶奶和四妈一起撵出了厨房。爸爸、伯伯们、叔叔和哥哥与姐夫一起在家里大扫除,可是,他们笨手笨脚的,弄得乌烟瘴气。

“拜年啦!”终于,孩子们开始给大人们拜年了,按照习俗,大人们早已准备好了回礼的红包。这件事在我们孩子眼中,是一年当中最神圣的时刻,万万不可少的。孩子们面带笑容,向长辈们深深地鞠躬,都要呈九十度直角了,要多恭敬有多恭敬,朗声道一句:“拜年啦。”然后长辈们就会挤出笑容,那笑容很有几分“慈祥”的味道,并且不知道从哪儿变出来一个“鼓鼓”的红包,心甘情愿的交递给我们。虽然在此之前,父母一而再地,再而三地告诉了我们,不要轻易在长辈面前打开红包,那样并不怎么礼貌,可还是有人一接到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红包来一探究竟,惹得长辈们哈哈大笑。

这一天我们都穿着新衣,显现出万象更新的气象。我们还一起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红底金字,甚是好看。

在客厅里挂上一张年画,画的是一个大胖小子笑呵呵地“站在地上,怀中抱着一条红红的大鲤鱼,是为“年年有余”,寓意是:新的一年中我们会丰衣足食,还会留有剩余。

我们开始吃年夜饭了,饭菜与平时不同,特别的好吃,特别的香,明吃好饭后大家伙儿就开始看春晚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和新的一年中的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七)

李溪瑶

“铛铛,财神到”锣鼓喧天,冲破云霄。我飞快的跑下楼梯,映入眼帘的财神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朝靴,金银垫肚,外罩紫红袍,右手持宝剑,左手持大元宝,威风凛凛的,神气十足。紧接着有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响起一声:“金银财宝滚进来。”那声音是如此的浑厚,随锣鼓节奏,从屋外跳到屋内,从柜台前跳到帐桌旁,分别表演招财、兜财、送财的动作来获取一些钱财,我看向爸爸问:“为什么给跳财神的人钱呢?”“你想啊,他们穿着这么厚重的衣服,走那么多路为我们带来祝福是多么辛苦啊,所以才给它们钱啊,就像你考试全优我会奖励你一样,为他人的劳动成果负责啊!”爸爸推了推眼镜,语重声长的说,“那不跳财神不就是了”“跳财神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他们要把这个东西流传下去啊,而且他们也要赚钱养家。”“我也要上网了解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哦,原来跳财神中的财神取自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赵公明啊!”而且跳财神属于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百姓把美好希望寄托于神灵,逢年过节想讨个吉利,盼望财神光顾。而且跳财神不仅有一人舞,另一人司锣兼挑夫两人组合、一人独舞,一个司锣,一个挑夫的三人组合还有三人舞蹈,一个司锣,一个挑夫五人组合的呢。而且跳财神的动作十分麻烦为手足并用。手部许多动作有其特定的含意。如招手示招财;托举示招到财宝亮于面前;扛肩示财宝多而重;推举示送出财宝;按掌示元宝置于钱柜银箱。舞拂尘示指令方向。脚上也有功夫:高跳步表兴高采烈;蹉步表扛宝进门;弓箭步表进宝方位;摆腿左右摇臀为逗乐,指腿称为翘脚财神。此外,还有“抖肩捧腹”、“捧宝转身”、“提襟藏宝”等动作。跳财神还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经济状态。

原来跳财神有这么多知识啊!学海无涯,学无止尽我要去了解更多的的知识!傲游在知识的海洋!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八)

饺子

陈峰

大家都知道,除夕之夜守岁吃饺子,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而我的家乡还有在饺子里包钱的习惯——包饺子的时候,在里面放上1元、5角、1角的硬币,谁吃饺子的时候吃到了硬币,谁在新的一年就会有财运,而且,那枚硬币也归他了。

但在包饺子的时候,奶奶却觉得1元面值的硬币太小了,应该放50元的,但是又没有50元的硬币呀,于是,奶奶就说:“要不就分别在两个饺子里各放一个1角硬币,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给他50元。”

这可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呀!50元我可以买很多的好东西呢!我带着期盼,连晚饭都没有吃,留着空空的肚子,就等着饺子上桌,准备吃很多饺子,最好能吃到包有硬币的那一个。等啊,等啊,饺子终于上桌了。我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拿起筷子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我正吃得欢,二大爷突然喊道:“我吃到了一个硬币!”说着非常小心地从饺子里捏出那枚我梦寐以求的硬币。奶奶验证了这枚自己亲手包进去的硬币后,连忙掏出了一张崭新的50元钞票,递给了二大爷。我在一旁早已看得眼热,心想:啊!第一个硬币已经出现了,只剩下一个了。这么多的人就争抢这一个硬币,我还能吃到吗?可是我好想得到那50元啊!

于是,为了第二枚硬币,我又努力地吃了起来。过了几分钟,爸爸悄悄地拍拍我的肩膀,把我叫到了一边,从他碗里夹出了一个咬了一半的饺子放到了我的碗里,对我说:“我这个饺子是有硬币的,给你了。不要对别人说哟!”我喜出望外,连连点头。爸爸笑笑,然后就接着吃起饺子来。我又夹了几个饺子,装模作样地吃了几口,然后夹起爸爸刚才给我的饺子大叫:“我也吃到硬币了!”随后便去找奶奶要钱……这时,我看见我的姐姐、大哥、二哥、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我。哦,原来他们也在为那一个硬币奋斗呢!

我真高兴啊!因为我“吃”到了带硬币的饺子,不仅能买很多小鞭炮,而且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鸿运当头。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九)

香喷喷的糯米蒸熟了,长长木杵洗干净了,结实的石臼也准备好了,乡亲们都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

随着腊月的来临,一年一度的打糍粑节也紧跟北风的脚步,来到了我的家乡。在我们老家,每家每户在腊月间都要打糍粑。

寒假里,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和妈妈一起去了镇上的集市赶场。刚进市场的大门,我们就看到了一群人围着一个摊子,甚是热闹!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钻了进去,看见七八个壮汉忙碌着。他们个个身着华丽的民族衣裳,腰缠红巾,手拿木杵,一个劲儿地往装满糯米的石臼里砸。过了好一会儿,原本颗颗分明的糯米饭团变成了一整块白软糯滑的糍粑,热气袅袅,清香逼人,我忍不住大口大口地咽着口水。接着,他们用木棒一搅,一拔,再用细线一拉,糍粑就完完整整的落在了铺满熟石膏粉的桌子上,再一搓,揪一块下来,放入模具中,一个又大又圆的糍粑就好了。在焦急的等待中,我早已饿的肚子“咕噜”叫了。

“妈妈,糍粑是怎么起源的呀?”我扯了扯妈妈的衣角,一脸好奇地问。

“听老人家说,相传在两千多年前,伍子胥建城时,将大量糯米蒸熟压成砖块作为城墙的基石,也储存好了备荒粮,以此解决了国家的饥荒问题。后来,在民间,人们纷纷效仿他的做法。他去世后,老百姓就用糯米制成糍粑来纪念他。”妈妈耐心地讲解着。“哦,这美味的糍粑还有这样悠久的历史呢,那我今天真是涨见识了。”我一边感叹,一边想着往嘴里塞上一口。

话音刚落,在众人的催促下,糍粑终于可以吃了。咬一嘴入口香甜,热热乎乎的还拉丝儿,稍硬的外衣下,有着一颗软糯的内心,简直是妙不可言哪!在我老家,糍粑的种类也很多,其中,我最喜欢吃蒿叶的,色如翡翠,一股苦味在舌尖回绕,但细尝过后,甜味便越来越浓。

如今,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可过年打糍粑却是一个不变的习俗,在寒冷的冬日,吃上一口象征着全家和睦、甜甜蜜蜜糍粑,不失为一种生活的小确幸。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的家乡,过年的时候,无论大人小孩,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就是“打彩。”

“打彩”是石泉特有的风俗,“彩”寓意来年的好彩头,这个彩实际上是各种造型的糖。老板,商人都想打到财神,这样来年能财源广进;老人想打到寿桃,预示来年能健康长寿;年轻人都想打到金龙,寓意来年能像龙一样腾飞;小孩子们都会随意打,即使打不到“大奖”,也能吃到其它美味的小糖。

作为彩头的糖,做法可不简单。要先把白糖融化,接着加入淡红色的食用色素,然后把糖浆导入模具中,从模具到制作手艺都是祖传的。听妈妈说街上打彩的人越来越少了,广场上的那两家至今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呢!

每到春节这段时间,我和弟弟最期待的就是“打彩”了。来到广场,远远地就看到一辆红色的手推车,它的一头是一个大转盘,一头是像架子一样的开关,那就是“打彩车”了,周围早已堆满了人,时不时传来欢呼声。

我和弟弟赶紧凑了上去,等啊等,终于到我了。只见老板站在这头,将转盘飞速一转,我瞄准这转盘上红色的标记,那可是“大奖”啊!说时迟,那时快,我把开关抬起来,前面的钢针就“咻”的一下射到转盘上。“哇!金龙!姐姐,你太厉害了!”弟弟兴奋地大叫起来。“真厉害啊!开门红!”老板也称赞到。周围的人都鼓起掌说:“这小姑娘真厉害啊!来年一定有好运气!”弟弟也跃跃欲试,他抬起开关,钢针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哦!不!”弟弟失落地放下了开关,“没事,再试试吧!”接着,弟弟又试了几下,在第十下时,只听“咻”的一声,钢针刚好落在了“财神”上,弟弟抱着财神一蹦三尺高,指着“财神”对我们说:“看来我今年要发财了,哈哈哈!”我们抱着“大奖”,高兴地回了家,吃着小糖。从嘴里甜到了心里。

“打彩”是石泉过年一种特有的风俗。它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人们都希望获得“好彩头”,也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愿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一)

过年时,凛冽的寒风冻红了人们的小手,却冻不住大街小巷的锣鼓与鞭炮声,更冻不住人们那似火的热情。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是被街上的锣鼓阵阵和那开心的叫嚷声叫醒的,而我也不例外。一大早醒来,变成听到村里大队中传来的锣鼓声,与那跳秧歌的口号声了。

穿戴整齐,去到街上秧歌队便已开始了。走在最前面是踩高跷的人,他们一个个虽然有四五十岁了,但是他们一穿上那靓丽的衣服,踩上高跷,走到人群中,就像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一样,浑身洋溢着青春的色彩。

紧接着便是扭秧歌的了,村里的一些大妈,小老。全部加入到队伍里了,他们身着粉绿色的衣裳,脸上化着妆,迈着十字步,扭着秧歌走着。村里的秧歌讲究的是跑扭结合,他们在奔跑中扭动,女的扭腰抖肩,手里的布缎一甩一甩的,看上去既活泼又大方;男的上部抖肩,在女性的队伍中又以增添了一份阳刚之气,英俊又帅气。秧歌队是由村里的大爷大妈组成的,个个都五十多岁,可在这儿,没有人这样认为,反而看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像是年轻人一样。她们扭腰抖肩,看得我们也不禁想参与进去。

这是我妈一下子把我和弟弟推到队伍里,只见弟弟随着音乐摇头晃脑的,把旁边的人逗得笑个不停,我在队伍里也怪不好意思的,这是我姥姥在队伍后边说:“快扭啊!”我转头一看,哦,原来我姥也在这里边我带着我表弟溜到我姥后边,学着姥姥的动作,踏着音乐的节奏,在队伍后边儿扭起了秧歌来。扭着抖着,感觉自己的烦心事儿也抖没了,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秧歌队后面接着舞狮舞龙的,只见那龙绕着人们走了一圈又一圈,时不时还走到人群里跟我们一起嬉戏。那狮子可十分活跃,一会儿从那蹿过去,一会儿又从那蹦出来。在大年初一,人们卖力的表演着,只为了人们的欢笑和将着“大年初一扭秧歌!”的习俗传承下去。

年过完了,也许今年与明年又不一样,但这家乡的习俗是不会更改的,它会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二)

春节扫尘

作者:刘羽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这首诗写了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都做了些什么事,在现在过春节的习俗有许许多多,但是,我觉得这最有自趣的习俗就是扫尘了。

扫尘的寓意扫除霉运,让新的一天顺顺利利、喜气洋洋。

一般扫尘都是在春节的前几天,当天的早晨我一起床就看见爸爸、妈妈、婆婆、爷爷已经穿好了衣服,吃完早餐准备大扫除了,我见赶紧穿好衣服吃完饭,叫弟弟起床,但是弟弟就是不起来,“今天要大扫除,快点来帮忙。”我说了一声,弟弟像听见了吃东西一样,迫不及待的起了床,穿好了衣服后我和弟弟也加入了大扫除的队伍里了。

在早上我们一家人分工各做各的妈妈扫地,爸爸洗衣服,婆婆捅床单,爷爷抹桌子,我和弟弟倒垃圾。我们一家人做得很顺利,我和弟弟提着垃圾桶跑来跑去,一会提倒出去,一会儿提进来套垃圾袋。家里七个垃圾桶都被我们倒了个遍,我和弟弟倒完垃圾累得气喘吁,休息一会儿后,又去帮爸爸晾衣服,我们做得热火朝天,我们只听见了小鸟的叫声,没有从前热闹非凡了,大家都在大扫除。我和弟弟配合的很默契很快衣服就晾完了,我们做得十分开心我们的笑声震耳欲聋,我们又去帮吧年逾古稀的爷爷抹桌子,我们吗朱子麻了一一半儿突然抹桌子抹了一半突然跳起了舞,翩翩起舞的弟弟不小心踩到了抹布滑了一跤,弄得我们一家哄堂大笑,整个房间充满了笑声弟弟也十分害羞,我们做完后趴在沙发上睡着了,妈妈哈哈大笑:“哈!哈!这两个孩子累的哟。”当我们睡醒后已经是中午了,我们正想帮妈妈忙,妈妈赶忙说:“别下来刚刚拖了地,地还是湿的。”我们只好坐在那,妈妈把收尾工作做完后我们就吃中午饭了。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吃年夜饭、拜年、看春晚等。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扫尘这个风俗做得好,那这一年一定会变得和和美美、阖家团圆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三)

《老成都的回忆》

成都的旧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忆。每年过春节的前一两天,我们家就会提前进入过年的那股紧张、欢喜、红红火火的氛围。

为什么说紧张呢?每年过节前一两天,我都会拿出我最心爱的毛笔写春联,我妈妈向来追求完美,春联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腾好久。

贴春联可有好多讲究,横批若是从右往左写,上联就贴右边,反之上联贴左边。对联单贴可不行,要一边一幅,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三声、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会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成都人都爱吃,吃年夜饭也讲究,我们家就是一个例子:香肠、腊肉、鸡、鸭、鱼、牛、八宝饭,有时还会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听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从嘴里流出来了,更何况年夜饭真的出现的时候呢。

正月初七这天,我们家就会去游草堂祭杜甫,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会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诗人杜甫,这习俗起源于唐代,据说是诗人高适写下了一首诗名为《人曰寄灶二拾遗》,后赠于杜甫,诗曰:“人曰提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于是每年“人曰”便成为我们老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别人早就过完了元宵过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们耍性大,人家过完年,他们还要再过一天年。而这一天就要老城墙上走百病,厚着脸皮再过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说正月初一成都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最热的夏天,也有“鸿运兴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里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这些习俗,老早就有了,一直流传到现在,于是才说:“成都的旧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忆。”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四)

城里的春节,虽然也是张灯结彩,却总感觉少了点过年的味道。于我而言,年的味道,一直弥漫在故乡的年戏里。往年春节,我都要回老家,挤在人潮汹涌的戏台前一饱眼福。今年,因为疫情,我们全家留守杭州过年,我便只能在记忆中搜寻往昔春节看戏时那份热闹的光影了。

记忆中,戏台都是搭在村里最空旷的晒谷场上。虽是临时搭建,但用料都是上好的原木,缀以彩绸和灯笼,看上去富丽堂皇,甭提有多漂亮。好戏尚未登场,十里八乡的老老少少便都赶集似的涌了过来。空旷的场地顿时人声鼎沸起来,戏台前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最欢喜的还是我们这些小孩,三五成群,绕着戏台,你追我赶。欢笑声此起彼伏。

暖场的戏曲终于响起,喜庆的旋律张着翅膀掠过天际。这时,有人燃起了烟花,一朵朵五彩炫丽的光将夜空瞬间点亮,戏台上的表演正式开始。

最先登场的是无常,你看他头戴三尺高帽,身裹白布一匹,手持芭蕉扇,脚穿烂草鞋,滑稽的相貌让人忍俊不禁。叮咯咙咚呛,伴着鼓乐声,他一边摇着破芭蕉扇,一边跳着鸭子游水般的舞,用夸张的声调唱着:“我见他妻儿哭得悲伤,就放他还阳半刻。”逗得台下的人们哈哈大笑。

最精彩的要属武生的打戏,只见他们手舞刀剑,在戏台上腾挪跳跃,你攻我伐,时而金刚怒目,时而慷慨悲歌。连鼓乐节奏也跟着激烈紧张起来。仿佛有千军万马正在沙场搏命厮杀,看得观众们大气也不敢出。正愣神时,台上一人猛地一连跳了八个后空翻,如鹞鹰扑云,又如鲤鱼越浪,翻身动作干净利落,潇洒无比。更令人惊叹的是,每一次翻身都能完美避开对手的武器,台下连声叫好,掌声不绝。我拿着瓜子的手停在嘴前,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台上,整个人都陷进戏里面去了……

待曲终戏散,人们仍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场。

又是一年没有年戏的春节。我多么期待疫情能早日结束,这样,我便可以踏着记忆的光影回到故乡,重温那年戏的风采,感受那新年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五)

孙可

明天就是冬至了,想好吃什么馅了吗?"

就这样,连续了许久。在我们家,先品,再赏,这两步绝不能少一步。不然可白费了那皮薄馅多的饺子了。听我们家老一辈的讲,这一习惯早在许久之前就开始了。原因竟是我们祖先做饺子为追求"完美”,才如此精益求精。召开"鉴赏大会”提一点建议,来年做个好饺子,适合大家每一位吃着都香的那种。

其实吧,一碗醋与汤就够来增加饺子的口感了。可为何要那样做呢?我自己悟出了道理来,怪不得冬至的饺子,永远要比来年的要好吃。

你看啊,个个小身板的小饺子,依次进了大池子。溅得满桌子都是水坑。

"妈,饺子啥时候能煮好?你看我这小嘴急着添点儿东西,不然我就得闲着碎碎念了……""哦,是吗?这饺子即使是你碎碎念,也念不来的东西,可就死了这条心吧!孩子唉!"妈她随手拿勺子搅和一下锅,又盖上盖儿了……

随即,饺子好了。碗筷早也已备齐了。桌上摆了几张纸,笔,很明显,那不是放的。

"把你们预判到的味道,写下来,吃完后,我们几个商讨商讨。好味道——是怎样“铸造而成”的。"

准备好那么久的东西,又要写这个东西,只好硬着头皮随手写了几个字。然后,忘乎所以的吃了起来。

面前的几大盘饺子,我倒是没吃完,光是汤就喝了几碗。饺子没吃多少,光放醋里泡着吃了,酸得不行

“鉴赏大会"如约而至,妈妈眼尖的瞅着我写的了,让我为饺子的味道做个“品后感"。

我这可算是碰着大山,怎样翻都翻不过去了。

往那神气的一站,只管喋喋不休个不停,直至说结束为止。

有几点被采纳了,皮过于薄,陷儿都漏出来了,又太咸了。

冬至过去了,饺子,我都品了几周了,家里醋都没了。终于是要不吃了。

腻了,就要换口味,也好品出个"人生大道理"来。饺子包出了味道,也包出了家里人的一份情义,凡是吃饺子,我都吃出了含着亲情的味道,分外地美味与和美……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西安,过年流传着这样的风俗——“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吃饺子,并且要看谁家的饺子吃得最早。

从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就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初一零点必须要吃上饺子,就算你不饿,哪怕吃一个也是可以的。因为爷爷告诉我们:“饺子又名‘交子’或‘姣耳’,有新旧交替之意,且饺子形如元宝,能把财富好运带给人们。零点吃饺子,不仅稳拿第一,还很吉祥!”

除夕晚上,吃罢年夜饭,我们便开始准备零点的饺子。爷爷负责做馅儿、奶奶和面、爸爸捣蒜、妈妈打下手。而我,一会儿帮帮这个,一会看看那个,反正也没闲着。当然,所有的准备工作在“春晚”开始之前肯定顺利完成。

晚上11点,爷爷准时开始包饺子。只见他挥动着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地用木勺舀起一块结实的肉馅,拍在圆圆的饺子皮上,把两边粘在一起,双手用力一捏,一个白白的饺子便诞生了。爷爷的动作行云流水,没过多久,一排排饺子呈现在案板之上,那场面美好而温馨。奶奶也不甘示弱,手下动作快如飞,马不停蹄地用擀面杖做饺子皮呢!飞出的皮,叠成一摞摞。我负责把饺子皮乐呵呵地传递给爷爷。爸爸调汁,他把提前准备好的蒜末放进器皿之中,加入适量的香油、辣椒和醋,一份完美的蘸水就大功告成了。

11点40分,妈妈准时开火煮饺子。十分钟后,饺子出锅了。刚才还显得有些生硬的饺子顿时充满了活力,一个个水灵灵、滑嫩嫩,仿佛刚出浴的美人。

零点的钟声敲响了,大家纷纷拿起筷子吃饺子。夹起一个,蘸蘸汁水,咬上一口,蒜的鲜辣被醋的酸香包裹住,再配上饱满多汁的肉馅儿,美哉!一家人团圆在桌,吃着亲手做的饺子,好不幸福!

“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好吃不过饺子,虽然经常吃,但却百吃不厌,这大概就是饺子的魅力。

苏轼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国家的长处与短处看风俗,家乡也是一样的道理。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七)

许文瑞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风俗,处处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而我家乡的风俗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天色未亮,一切都还在被晨雾笼罩,父母起的很早,因为今天是除夕。在这一天,春运的人还是很多。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大约两个小时后,我的老家云梦就到了。路过集市看见旁边有的孩子们玩鞭炮这些鞭炮还有响亮好听的名字,比如孔雀开屏,五光十色小金鱼。鞭炮的款式也是让人应接不暇,父亲停车下,买了许多。有些是拿来讨好小孩子的。还有一些则是除夕晚上才能放的,除夕又叫大年三十,在这一天我们也要祭祖。并以年糕三牲饭,还有三茶五酒祭祖希望祖宗回家过年,爷爷拿来一个锅底生锈,但锅内完好的一口铁锅。爷爷身穿灰色棉袄,下着卡其色棉裤,他把铁锅放在了右门的门后,再拿了一些纸钱,然后和海绵垫子之类的就绪,开始祭祖了。这些是由大伯父,二伯父和父亲(按照长幼的顺序),再次轮到,哥哥姐姐和我,就开始祭祖了,而且烧纸的过程中,还得念叨着说出自己的愿望,希望祖宗保佑我们能实现

等祭完祖就要吃团年饭了,我们一家共有16口人,所以坐在了大圆桌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换上了新衣,穿上新鞋。每年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排骨藕汤。吃完饭后要在客厅放炮竹告诉别人家已经吃完了,到了晚上,爷爷会带我还有哥哥姐姐上街,我们那里的小商铺是不会关门的,大街上人来人往,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感受到了十足的年味儿。

回家以后大家整齐划一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可小孩子们却总是也闲不住。在村里四处乱跑,到处串门儿,给人家拜年要压岁钱。晚上12点就会有一场舞狮子,大多数孩子都跑去凑热闹,那狮子跳来跳去眨一下眼睛活灵活现,时不时还做一些有趣的动作,小孩子看了十分喜爱,拍手叫好。

这就是我家乡有趣的风俗,这些风俗传递着中华文化的魅力。那么你的家乡的风俗是什么样的?有机会一起来分享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八)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也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它就是——跳火群。

跳火群,大家估计比较陌生。通常在我们闽南地区,每个人在过年时都要一个接一个欢快地从火堆上跳过去,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跳过去,寓意驱邪避灾,新的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吉吉祥祥。听外婆说,在跳的时候,还要一边念叨着“跳入来,新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也无虑;跳过东,粮食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厝内”。听我爸爸说,在跳过去的时候,火会把烦恼和不吉利的东西统统烧掉。

今年除夕这一天,我无比兴奋,不为别的,就为了晚上一年一度的跳火群。时间好像在故意跟我较劲,过得特别慢。等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不管是大楼还是破旧的小屋,都点亮了灯火,街上的路灯也显得格外明亮。来到外婆家,庭院中放置着一堆干稻草,小孩子们在房门口玩鞭炮,大人们在客厅里聊天,老人们在房子外面溜达。整个气氛热闹极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全家都来到庭院中,准备迎接跳火群。大人们点燃打火机,伴随着“咔嚓”的声响,干稻草随之燃烧起来,越烧越旺,我们的勇气也越发增强了。我们排成列队,终于迎来了“神圣”的跳火群。当第一个人跳过去时,我们不约而同地喊起了那个“口号”:“跳入来,新年发大财……”轮到我了,我的心激动极了,只听见我的心砰砰砰地猛烈地跳动着,亲戚们把口号改成了加油声:“加油,跳过去;加油,跳过去。”我看着那堆火,等了那么久,为的就是这一刻,“呀——”随着我的呐喊声,我起身一跳。那一刻,我仿佛在天空中飞翔,太阳烤着我的屁股,热烘烘的。只有一两秒的时光,我冲出浓烟。虽然时间短,但是我也知足了。

夜深了,火渐渐熄灭。我看着完全熄灭的火,久久不肯离去。虽然火灭了,一年一度的跳火群结束了,但是这种习俗在我的心中却永远燃烧着,永不熄灭。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九)

过年习俗腊八节

ZRD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八节,是个神奇的节日。说它小吧,它确实小,与春节相比,它是个很小的节日;说它大吧,也没错,它可以说是整个春节前后的开端,气氛当然十分浓厚。如果说腊月二十三小年是春节的彩排,那么腊八就称得上是腊月二十三小年的彩排。

在腊八节,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腊八粥与腊八蒜了。首先是腊八粥。每年过腊八节时,按传统,都要熬一大锅的腊八粥,这种腊八粥几乎包含了能想象到的所有谷物与豆类的结合。一年熬腊八粥时,爸爸告诉我,腊八粥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来源于佛教。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便有了喝腊八粥的习俗。我们家熬的腊八粥,喝起来十分美味。喝起它来,十分细腻,既有薏米的软,又有红枣的甜。吃完,惹得人想再喝一碗。真可谓是把软、硬、甜、香4种味道发挥得淋漓尽致,吃起来也自然成了“美味”的代名词。而腊八粥闻起来,除了那种粥本身的清香四溢,更有一层家庭之中的亲情之爱啊。

而腊八蒜,则是为春节吃饺子做准备的。腊八蒜并不难做,只需要把蒜浸泡在高醋中,这样的话,蒜会变得酸甜,而醋则会变得有些辛辣。这样的话,春节用饺子蘸醋也更加的美味。记得那一年腊八节,我们家泡了腊八蒜。用一个大罐子来泡腊八蒜。我先是往里面装近一整罐的醋,然后放一些蒜。没过4、5天,再一看腊八蒜,已经很绿了,这就已经可以吃了。而又过了2天,我一看腊八蒜,已经变得绿如翡翠了。拿出来看。整个蒜很绿,光是闻起来,就能闻出那种清香感了。

腊八节是我们民族从农业社会发展来的结晶,我们应该把这种民族文化发扬出去、传承下去。每每家长讲起这些传统文化时,这何不是一种传承呢?现在,当我吃着腊八蒜、喝着腊八粥时,我不仅能品尝到亲情的味道,更为这传统文化而骄傲,我们更应该传承下去。向传统文化致敬。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二十)

难忘的鲅鱼节

CKR

四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和爸爸正在下棋。窗外传来几声鸟叫,爸爸抬头看看窗外,喝了一口茶,说:“春天到了,又到了青岛鲅鱼节的时候了!”这句话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几年前,我第一次过鲅鱼节的情景。

那是四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回青岛探望亲人,恰逢鲅鱼节,我和爸爸、妈妈去市场买鲅鱼。那个时候,鲅鱼大量上市,卖鱼的小贩多了许多,鲅鱼整整齐齐地摆在大铁盘子里,鱼肚子反射着银光,好看极了。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顾客,开心地挑选鲅鱼。我问爸爸:“为什么要买鲅鱼呢?它们又不是最好吃的鱼。”爸爸笑盈盈地告诉我:“因为鲅鱼节到了,我们要挑选鲅鱼送给我的岳父,就是你的姥爷。”我听后觉得这个节日可真奇怪。我们来到一个摊位,买了两条六斤多重,特别新鲜的大鲅鱼,便赶往姥爷家。

刚进姥爷家门口,姥姥、姥爷笑呵呵地迎上来,说:“你们回来了!这两条鱼可真不小啊!”爸爸、妈妈和姥姥去厨房准备晚饭,我陪姥爷聊天。我问姥爷:“黄花鱼比鲅鱼好吃多了,为什么有鲅鱼节,没有黄花鱼节呀?”姥爷慈祥地看着我,说:“鲅鱼节因何而来,大家都不清楚,我只知道,几十年前就有这个节了,我年轻时也给岳父送鲅鱼。黄花鱼是很有名贵的鱼,作为礼物是送不起的,而且送小小的一条也不好看。鲅鱼价格低,个头大,百姓送得起,也显得有面子,而且鲅与爸同音,也符合送礼给岳父的主题。”原来如此啊!正聊着,鲅鱼和很多美食就上桌了,我吃了一块鱼肉,味道还是很鲜美的。

“叽叽叽”一阵鸟叫声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我扭头看看爸爸,他的思绪似乎也飞到了鲅鱼节,飞回了遥远的青岛。我想:“爸爸一定也在思念他的爸爸、妈妈。毕竟,因为疫情我们已经近一年没有回青岛了。”我突然明白了,鲅鱼节在时间的冲刷下保留下来的原因不是鲅鱼,而是鲅鱼节所展现的子女对老人的爱和孝心。鲅鱼节不仅是送鱼吃鱼的节日,更是子女陪伴长辈的节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