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帮作文大全优秀作文内容页

甘肃家乡的风俗作文

2023-02-12 19:45:01优秀作文打开翻译

甘肃家乡的风俗作文(一)

“离家三里远,别具一香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两句诗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但是十个人里又有几个人知道这其中的含义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虽然没有上海那样宽广,也没有平凉那样多姿多彩,但是在我的眼中,我的家乡就是那么的别具一格,万里挑一。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民族节日文化更是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独出心裁!

我的家乡是甘肃,这里有美丽的莲花湖,有趣的米家沟,香味扑鼻的美食城……

在我们这儿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冬至要吃饺子,老话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你们可别不信,这句话可神了。为了揭秘,我可亲自试过了,就是结果有点惨不忍睹。包饺子就得有耐心,每年冬至我都会跟在妈妈屁股后头嚷嚷着:“妈,咋还不包饺子呢嘞?还不包吗?”“好吧,等会儿包。”妈妈总是这样说,等了半个时辰的,我已经无聊的不能再无聊了。正沮丧的准备回屋睡觉时,妈妈一声:包饺子了,我顿时清醒过来,嘴里比吃了蜜还甜。开始包饺子必须准备齐食材啊,一切准备就绪。妈妈把打好的菜拿到我面前,我二话不说就开始抱起来,左捏捏右一捏捏捏了一大盘子。让我惊讶的是:出锅了,居然一个都没破,我得意洋洋地吃起来。妈妈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ttps://wWw.XUeXIbanG.NeT

这或许是我吃过最有意义的一顿饺子吧!

甘肃家乡的风俗作文(二)

正月初一迎喜神。在我的老家甘肃,初一迎喜神可是件头等大事。

老家初一迎的喜神,据老人们说,是商朝的纣王。生前他虽然荒淫无度,却最是知道人们想要什么,在他死后,被姜子牙封为喜神。

初一一早,天光乍亮我就起了床,往外一看,天上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在等妈妈喊我出去时,我忍不住在屋里转来转去,想象着迎喜神的热闹场景。感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妈妈才喊我出去。一出门,雪不知何时停了,一片素白遮住了屋顶,掩住了地面。两盏大红灯笼挂在门前,下有一副春联,黑墨红纸白雪,墙上还挂着几串辣椒和玉米,相称出一幅温馨而热闹的画面。正当我在为这幅景象着迷时,一只穿红带紫的驴子闯了进来,却并不显突兀。它两耳边各扎一朵大红的布花,衬着绣了金线的绿布叶子。身上还披着一张开着大朵鲜花的毯子。为这幅宁静的画面自顾自的添了浓墨重彩而又充满生机的一笔。

在路上,妈妈解释说:“迎喜神,就是沾喜气,期盼当年能够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毛驴也要去迎喜神过年啊。”到了迎喜神的地方,人们都端着盘子,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从盘子里拿出贡品,堆三个土堆,代表的是“天”,“地”,“人”。在三个土堆上各插三支香,磕完头,大家就各自散开了。

村民们虽被寒风吹的脸颊通红,却热闹非凡:小孩子们奔跑着,追逐着,欢笑着;青年人们聚在一起,神采奕奕;妇女边跺脚搓手取暖,边互相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街坊邻里的消息;老人们点上一袋烟,拍拍自家的家畜。有的人还提了鸽笼来溜。

几个半大的孩子蹲在地上,为首的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香,用香上的火点燃鞭炮的引线之后拔腿跑开,又迅速凑在一起,捂着耳朵抱住头兴奋的注视着鞭炮炸开。我在妈妈的怂恿下拿了一串鞭炮。我一边在心中反复回想点燃鞭炮的过程,一边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来点鞭炮,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身后突然传来了一阵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回头一看,几个青年人又伸出手去点一个大炮仗。我急忙蹲了下来,捂着耳朵跃跃欲试地向前看去,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几只飞禽从树丛中飞了起来,孩子们拍着手欢呼起来。

看着此情此景,我想,迎喜神,不仅是求个合家平安,来年风调雨顺;也是为了乘此机会,好好的说几句话吧。迎的,应该是人心的距离吧。

鞭炮又炸了开来,天上下起了雪,化作了幸福融化在乡亲的心中。

甘肃家乡的风俗作文(三)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家乡有好多好多的风俗,比如:社火、小曲、小吃……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主要风俗——字画和小曲。

听爸爸妈妈说,通渭在一九九二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家乡的人们家家都悬挂字画,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在每年的八月十六日都要举办书画艺术节,其中的字画展览活动主要在我们的悦心书画村,书画村有四楼,一楼是大厅,二、三楼是画家和书法家画画或写字的地方,我也去过好几次呢,看见悦心书画村展览了许多字画,并且有许多书法家和画家在那里写的写、画的画。哦,他们字、画非常好看,但是非常贵,有的一副字画要一、两万或几十万呢。对了,还有买字画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非常多。

通渭还有一个著名的风俗,那就是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特别多,可以百听不厌,有火焰驹、十里亭、佰牙付琴、华亭相会、张连卖布等等,最火焰驹好听,我也喜欢。假如你也喜欢的话,你可以买一个通渭小曲碟片,保证百听不厌。我爷爷奶奶闲时总是不忘听通渭小曲,真是两个戏迷,我想,我长大后一定给他们买一套通渭小曲碟片,再买个放碟片的好电视,他们就可以天天看了。还有,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都有表演通渭小曲的人,尤其在我们的文化广场,每天都在表演小曲,看的人非常多。

哦,家乡还有许多好吃的,乔圈圈、油饼、浆水面、煮洋芋、长面等等都非常美味可口。

如果你来到了通渭,别忘了赏通渭书画、听通渭小曲、吃通渭美食哦,热情好客的通渭人民欢迎你!

甘肃家乡的风俗作文(四)

刘质文

甘肃的面,一绝!

厨师端来我已等候多时的面,“牛肉面”我的最爱,凡是亲戚、朋友尔等要来甘肃,我是一定会向他推荐的。红油飘香,牛肉紧实而绝不会发干,白萝卜、蒜苗末,与黄亮黄亮的面所配合,是西北人民朴实坚强的结晶,是西北人民的爽快豪情,香的教你咂嘴,辣的使你爽快……

不管是平时生活或是过年节日,面是甘肃人桌上不可少的。记得我第一次吃这样“西北的美食”还是两三岁,奶奶端来臊子面,从满是香汤的碗中挑出一根均匀饱满的面来,只见面越拉越长,我因怕烫,不敢一口吃下去,只能咬住一头慢慢将面吸入口中,那一刻,我眼中发亮,嘴里不说话,好似是“此面只应天上有”的惊奇。那一刻,勾起了我对面食的向往。

年,一个人们欢聚一堂的时候,人们无时不在欢乐之中,而在离新年还有几小时的下午,不妨来一碗凉面吧,口感弹牙,清爽,上面加两勺辣椒油与小菜,口味也是惊艳的很。

甘肃,一片在高原上的土地,它孕育那样豪放的情结,激发了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就是这样才会有这样美味且朴实的民俗。

甘肃家乡的风俗作文(五)

朵朵星光,伴着雪花的清幽,飘落窗棂;雪花飘飘,带着期盼,裹着年味,携着热闹,飘洒人间。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节日至关重要。它是宋代王安石笔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描绘的辞旧迎新的景象;它是唐代王湾笔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抒发的对新一年的期盼……它就是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的习俗,通常有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守岁祭祖……但在我的家乡甘肃兰州,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那就是“社火”。

说起“社火”,可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史料记载:“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社火”,起源于上古的各种祭祀活动,盛行于宋代,流传到今天。听妈妈说,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苗庄王,在琐阳城里过着安闲的日子。有一天,敌人的军队包围了琐阳城,想要捉拿皇帝。苗庄王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有人献计:“皇上,有一个办法。”苗庄王着急:“快讲!”大臣说:“让两位大臣装扮成财主,后面再跟上两位大将,再带一些装扮的打鼓、敲锣、舞扇之人。请皇上反穿羊皮袄,化成鬼脸,手提墨汁瓶和毛笔,假装自由之人,混在众人之中,给敌人以迷惑。”皇上一听:“妙计,照此安排”。众人都装扮好了,热热闹闹地出发了。敌人不知内情,迎面扑来,首先抓住了两位“财主”,以为这其中一位定是苗庄王。谁知,苗庄王等人,一路跳着、闹着,大摇大摆地出了城门,扬长而去。这时,敌人才发觉上当了,连忙追赶,但已来不及了。这一计,救人成功。从那以后,逢年过节,必有“社火”。宋代陆游有诗为证:“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社火”历史悠久,延绵之长。

在我的家乡,春节期间,最热闹的就是看“社火”。记得今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们一群小孩子,早早地跑到街头,啊!“社火”来了,远远就看见了,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打头,如山如海的人群相随,真是“人威”助长了“神威”。“社火”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你看,除了狮子舞龙灯,还有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一路锣鼓喧天,一路五彩缤纷,好不热闹啊!我们小孩子,一路紧紧地跟着“社火”,跑着,跳着,笑着,闹着……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舞龙狮,你看!几名演员前后排成一溜儿,头顶着龙狮那长长的、金黄耀眼的道具,一会儿昂起龙狮头,一会儿扭动龙狮身,一会儿甩起龙狮尾,一会儿跳跃着前进,一会儿又原地起舞……几个演员的步调那么一致,那么协调,那么默契,好像一头真的龙狮在舞动。夜深了,锣鼓还在响着,“社火”还在烧着,好一个不眠之夜!

听说,中国西北的“社火”,已经被列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那热闹的鼓点和舞姿,伴随着飞扬的雪花,伴随着喜庆的爆竹,伴随着春节的脚步,带我们走进了新的一年……

甘肃家乡的风俗作文(六)

我的老家在甘肃民勤,那里村庄很多,也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风俗就是“燎疳”,现在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燎疳,又叫燎百病。我知道这个风俗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在很早以前,西北一带连年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于是他们就把吃不了的粮食喂鸡喂狗,甚至到处乱扔。土地爷看不过眼,就到把这件事告诉了玉帝,玉帝派千里眼去查看,发现果真如此,顿时大怒,命龙王十年内不许向此处降雨。从此这里连年大旱,百姓生活困难。就在第九年的最后三天,有人到庙里避寒,看到玉帝石像很是愤怒,就一气之下砸碎了石像。这件事被玉帝得知,命太上老君下界立刻把这些难民烧死。

那时正是正月二十三的晚上,太上老君不忍下手,就把事情告知了难民们。提醒他们每隔十几步就放一堆火,在里面放上盐粒和香表,并在火堆上面跳来跳去,这样就能瞒过玉帝。难民们照做了。玉帝在天上看到地下火光闪闪,听到喊声,闻到怪味,以为太上老君真的把那些人烧死了,就心满意足地回去了。后来这个“燎疳”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

听了传说,是不是越发觉得“燎疳”很有趣呢!今年的正月二十三晚上,我就参加了家乡的“燎疳”活动,场面特别热闹。人们在门前放一堆柴火和当天院子里清扫的杂物,再把扯下的对联和门神也投入其中,随后再投入香表、鞭炮、盐粒等。男女老少都在上面跳来跳去,小孩子们更是无比开心。

因为我是在邻居家参加这个活动,所以当我们到那儿时,天已经黑了,火已经烧了起来,只见一个个人影从上面闪过。

起初我很兴奋,想试一下,但当我看到火苗一下子窜的老高,又有点不敢了,心想∶这么大的火,会把我烧伤吧?我躲在爸爸身后,看着人们一个接一个地从火上跳过去,欢呼声越来越大。只见小姑父抱着六岁大的表弟一纵身跳了过去。接下来就轮到我了,我尝试了几次都不敢跳,但转头一看,大家都在鼓励我,表弟也拍着手,喊道∶“姐姐加油!姐姐加油!”不知怎的,我突然勇气倍增,一闭眼,一迈步,跳了过去,突然感觉热热的火烤在了脸上。我低头一看,还好,裤子没烧坏。在场的人们都跳了过去,天空中也升起了绚烂的礼花,在欢笑声和鞭炮声中春节也随之结束了。

“燎疳”寓意着驱赶病毒、平平安安、百病不生。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独特的“燎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