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帮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六年级

2022-12-26 09:42:12六年级作文打开翻译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一)

杜卓远

我的家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那里虽没有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更是小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秧歌也可成东北大秧歌。“它是东北人,热情豪放,朴素情感的体验。”提起大秧歌,在我的家乡那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跳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镇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吶声。

这声音像一种号令不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的来到了广场上。有的是十几个人一伙儿的,有的是几十个人一队的,甚至还有100人以上的大场面。他们有的手中拿着局子和手绢,有的写着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摆起了摊儿。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局子和手绢,舞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的挥酒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的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有些发痒,也争着加入秧歌队伍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孙悟空”“猪八戒”等,纷纷登场,为节目增添了无限的喜庆气氛。

啊!家乡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二)

我出生北京,是名北京人,但我祖籍在东北齐齐哈尔。爸爸说“那里才是你的家乡”。一直以来这个家乡对我而言只是个名词,直到去年暑假。

齐齐哈尔的特色是烧烤,用烧烤招待亲朋好友是这里的风俗。如果说在其他地方烧烤是点缀,在这里烧烤就是生活基调。不是有个笑话说,在东北没有啥问题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顿烧烤。

头一次回老家,姑姑用烧烤招待我们。姑父拿出烤炉放到桌子中间。烤炉分上下两部分,下面是碳盆用来盛碳烧火,上面是带网格的篦子放烤肉。火引子点着后,姑父把它扔进了碳盆。渐渐烟冒了出来,火也旺了。“还要等等”,看着我猴急的样子姑父笑着说。爸爸在旁边解释“火正旺会烤糊的,火下去了才好烤。”

几分钟工夫,姑姑一边麻利地把备好的调料往上端,一边跟我唠叨着这里的烧烤。在这儿不但街面上有很多烤肉店,普通人家也会自备烤炉,随时可以过过瘾。能烤的东西很多,常见的有烤牛羊鸡肉、烤蔬菜、烤海鲜等。调料有孜然、芝麻、红辣椒、花生碎、黑胡椒、味精和盐,不同蘸料自己选择。

火渐渐弱了,菜也上齐了。姑父在篦子上刷了些油,随着火苗突地窜起,烧烤开始了。“欢欢,想吃什么自己放”爸爸边说边把一块腌好牛肉放上去。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烤起来。看着差不多了,姑父抓了把孜然和辣椒面撒在上面,混合着孜然和辣椒面的烤肉香气顿时钻进鼻孔。

“可以了吧”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想吃嫩些现在就行,熟点的就再等一分钟!”姑姑笑着说:“咋都行,欢欢自己掌握。”觥筹交错烟熏火燎间,我吃得很开怀,大人们也回忆着种种往事,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感慨万千。

“欢欢以后要多回来!”姑姑恳切地对我说,“不管什么时候记得这就是你的家,你的根!”

齐齐哈尔,我的家乡。这里的人们会热情地用烧烤招待来人,现已成为一种习俗。欢迎你来我的家乡品尝。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三)

我的家乡是东北,那里很有趣,有好多好吃的,还有好玩的,什么都有,不过我现在住在北京,但是我还是会想念我的家乡的。

不过我们家乡的风俗还是很有趣的,就比如说过年吧!

大家都知道过年是要吃饺子的,还要逛街,买新衣服的,还有好多的事情要做的呢。

首先当快要过年的时候,要先准备过年吃的食品有糖,瓜子,松果,花生,水果,还有好多的小吃呢,之后就是准备主要吃的食品了,有鱼,鸡肉,猪肉,毛豆还有好多呢,准备好以后,就要准备别的事情做了。

之后就是大扫除了,要扫屋顶,拖地,扫地,还有好多的活要干呢,之后就是贴春联,要在门上,窗户上和门上都要贴春联的,在门上贴一个春字,这是为了迎接的更喜气,新的一年会更有钱的。

这大概就是要到过年的那一天了,到了过年的那一天,就是大人们在厨房里做菜,小朋友们就可以帮忙了,每个人都会很忙的,到了晚上快12点的时候就是吃饺子了,吃完饺子以后,就要发烟花了,到那时候才是我最喜欢的时候了,晚上一般要晚上1点多睡呢,玩了一天大家都累了,就该睡觉了。

初一到初七都一样,过了初七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了,不过初一到初七的时候,应该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了吧,我是挺开心的,每到过年,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都会很开心的,因为家人都团聚了,所以每个人都很喜欢过年的,这才是人间最热闹的时侯了,过了年又回到了平时的样子了,也会很开心的,也会很快乐的。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过年的风俗,是很热闹的,是让人最开心的时候了。

我家乡的风俗是很热闹的吧,我是这么认为的,是很热闹的。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四)

我的家乡在东北,那里有肥沃的黑土地,遍地的大豆、高梁。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独特的风土人情。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春节了。

就年三十这一天讲吧。

在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早起,忙着写春联、贴春联。我家也不例外,这天我早早就起了床,为我家写一副春联。在爸爸的耐心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写春联的方法,我先是在白纸上练习,然后再在对联上写字。写春联时,我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春联上,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两颊滑落,写了很久才把这副春联写完。我和爸爸一起把春联贴到门上,看着我写的春联,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厨房里的妈妈和爷爷、奶奶正在用心地准备第一顿年菜,等待许久,饭菜都做好了。看着桌上的美食佳着,我不禁咽了几口唾沫,正当我准备夹菜的时候,妈妈却把我的筷子拿了下来。我疑惑不解地问道:“妈妈,这菜都做好了怎么还不能吃呀?”妈妈回答:“吃菜之前要先放鞭炮,趋赶去年的晦气,好迎接新的一年。”我只好默默地答应了。爷爷出去放了鞭炮后,我们一家人就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上了。饱餐一顿后,奶奶便又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

我出于好奇,便跟着奶奶去了厨房。见奶奶拿出了一些粉丝,在锅中反复油炸,炸至定型后,再把粉丝均匀地摆放在一颗生白菜上。然后奶奶又盛了一碗米饭,并把筷子放在上面。我对奶奶说:“奶奶,您这是做什么呀?”奶奶说:“给家里的祖祖辈辈吃,要把这些饭菜都贡上。”奶奶端着饭菜,走进小屋里,在一张写满了名字的红纸前,把饭菜摆上桌了。随后奶奶又找来两张垫子,让我同她一起给祖辈们磕头,我磕了三下头,并低头怀着沉重的心情默哀了一会儿。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年三十这天,整个村庄灯火通宵。我们一直到晚上十二点钟才休息,正是因为过春节的喜悦,让人们丝毫没有困倦之意。这一整天,一家人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在年三十这天所有人都很开心!对于我来说,这天是一年中最快活的一天,这一整天都有家人陪伴着我,它能让我感受到家独有的幸福与温馨。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五)

过春节喽!过春节喽!我期望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了。我的爸爸妈妈提前办好了年货,家里焕然一新!就盼着今天过春节。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嗑着瓜子,吃着糖果,抱着饺子,看着春晚的晚会。按照我们东北的传统习俗,这饺子馅儿可是不能马虎的:馅儿里放硬币,谁吃到谁就会财源滚滚;馅儿里放花生,谁吃到谁就会升官发财;馅儿里放糖,谁吃到谁的日子就会变得甜蜜蜜的。

大年三十这一天的晚上,在街道上每家每户都会挂上亮堂堂,红彤彤的灯笼,表示在新的日子里红红火火;大门上要贴鲜艳的红色对联,表示祝福我们的日子会像对联上说的那样吉祥如意。到了晚上,饺子已经就位。在那些白白嫩嫩的饺子中,只有10个饺子中有花生。爸爸把包好的饺子倒进沸腾的锅里。过了一会儿,丰盛美味的饭菜摆在了桌上,饺子也一盘一盘的摆在桌上。家人们每个人都面带笑容,高高兴兴的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只见那圆滚滚的饺子口水直流,我连忙夹了几个饺子。妈妈和小姨一开始第一个就吃了双花生,紧接着老爷、爸爸、哥哥、大宝和我都吃到了花生,一声声欢呼,一阵阵欢笑在客厅里徘徊中。等到晚上十二点儿,鞭炮声一次次响起,我和哥哥都想下去玩,可妈妈说:“今天是你们的本命年呦!你们晚上不可以出去,不可以看星星和月亮!”妈妈说完,我们俩只能乖乖的继续守岁了!收到了好几个红包的我觉得过年真好!不一会儿随着鞭炮声结束了,春节联欢晚会圆满落幕了……大家都回到各自的的房间睡觉去了

我喜欢春节,喜欢和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因为家里每时每刻都洋溢着幸福。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之间,春节又来了。

过春节,杀年猪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杀年猪是汉族的传统习俗。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唯独过年(春节)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说叫“杀年猪”。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月就杀猪”等。

这不,一大早起来,我就听到了狗叫声,我急忙穿好衣服,来到门前的空地上,只看见爷爷、爸爸、叔叔等人正守在猪圈门口旁,几条狗在后面跟着,发出欢快的叫声。这时,我看见奶奶拿着一颗鲜嫩的大白菜放在猪圈门口,并打开门,那猪寻着气味找到了大白菜,闻了闻后便大口大口着欢快地吃起来,爷爷等人突然冲了过去,给大肥猪来了个突然袭击,大肥猪措手不及,最终还是被抬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大板凳上。

大肥猪还在不停地挣扎,可奈何这绑的绳子太牢固,不久后,它被放弃了挣扎。这时,爷爷拿一个大桶和一个大盆,还有一些刀具。爷爷把桶放在猪的脑袋下,然后用刀刺向猪的喉咙部位,顿时鲜血直流。我不忍看下去,便转过头,等我再转过来时,那个桶里已经装满了猪血,猪也已经断气了。

接着便是洗猪了:先把猪放在大盆里,再把热水倒在里面,然后再用两把卷型的钝口的刀具,只见爷爷、爸爸每人拿起一把这卷型的钝口刀具,都快速地开始剐褪猪毛来。在一声声剐猪毛的声响后,雪白的猪身渐渐露出“真面目"。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后,猪的褪毛工作就完成了,然后几个成年人又合力将一身“清白”的猪放回板凳上,开始开膛破肚,我一看要把猪的肚子划开,便又有些不忍,便回屋里看电视了。

等我从屋里出来,一大块一大块的猪肉正准备送进厨房。

晚上,我吃着美味绝伦的红烧肉,感受到年味渐浓,感叹着家人一年辛劳的付出真是值得的。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七)

我的家乡吉林省汪清县,是个美丽富饶的小县城,这里居住着热情豪放的东北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风民俗。

东北最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就要数房屋了,别的地区都睡软绵绵的大床,而东北则睡在那长6至7米,宽3至4米的大硬炕上,据说有利于腰背。炕下有一条空洞连接着灶台,烧火时,煮饭和热炕两不误,坐在热腾腾的坑上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别提多享受了。东北几乎每家每户的都有口地窖,规模也不大,就是用来存放些土豆、白菜类食品。我还经常下去探险呢!东北的房屋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根本不分那些厨房、卧室,中间只是一墙之隔而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的房屋其实没有客厅,客人来了就把他往炕上招待,绝对会让你倍感亲切。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最爱吃的就是小鸡炖蘑菇,还有猪肉炖粉条,相信也是每个东北人的最爱。大概是因为东北气候偏冷,所以才爱吃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吧。,特别是酸菜,绝对口味独特,独一无二,每当有客人来时主人都要做酸菜炖排骨再加上味道独特的朝鲜族小菜来招待客人,保证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不仅东北的美食让人赞不绝口,东北的“二人转”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独特的唱腔和奇妙的舞步构成了小到十几岁儿童,大到七八十岁老人的群众舞台。每个东北人都“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对东北人的影响尤为深刻。“二人转”不用舞台,不用服饰,随时随地都能来上一段,怪不得人人都喜欢。最让我骄傲的是连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也来自东北,唱的一手好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的这片土地养育了豪爽、不拘小节的东北人。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我们美好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体验独特的风俗习惯。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八)

东北酸菜

HYH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在东北,而那里最著名的风俗就是冬天要腌酸菜。

把白菜晒干,把白菜叶和盐一层一层地放在缸里,最后加上水。腌好之后就可以吃了。很早以前,东北冬天很冷,也吃不上新鲜蔬菜,所以冬天大家的生活就会十分艰难。后来,民间就流行起了腌酸菜。一是因为能吃上蔬菜,二是因为吃完之后浑身暖和。虽然现在生活好了,单吃酸菜也成了东北的风俗。

姥爷生病了,需要手术。手术后打电话时,姥爷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年酸菜腌好了吧?”

妈妈急忙回答:“嗯,早就腌好了,下周就能吃了。”听到这里,我很疑惑,酸菜并没有那么好吃,但是为什么姥爷那么惦记呢?

两周后,姥爷出院了。姥爷回到家后第一次吃到酸菜,就对妈妈说:“这两个礼拜没吃着酸菜,可真是急死我了。”

这时,我再也忍不住了,问:“姥爷,酸菜也没有那么好吃吧?可为什么您总是这么惦记呢?”姥爷慈祥的笑了,说:“你说的没错,酸菜确实没有现在的一些东西好吃,但这可是我们家,我们东北几百年的传统啊,怎么能丢了呢?”

听完姥爷的话,再看看眼前的一大碗酸菜,我忽然觉得他不在像我想象中那么难吃了。我夹了一点,轻轻放在嘴里,不知道为什么,我在酸菜的酸味中吃出了另一种味道,那是家乡的味道。

是啊,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远超从前,但我们很多的老手艺老传统都在渐渐消失。那可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几百年上千年的传统,怎么能就这么丢了呢?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九)

我的家乡凤城,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城。她没有大都市的繁荣景象,更没有江南小镇的美丽多姿。我所在的小城,人们每天为了生活忙碌着。有的努力奋斗,有的赚钱养家。这两种模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如果生活只有忙碌,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多亏还有几个特别的风俗,比如凤城居民众所周知的农历四月二十八凤凰山庙会。

到了这一天,整条街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所谓的庙会也就是小型的百货大厦。有贩卖各种商品的商贩,东西应有尽有。孩子们到了这天更是乐不思蜀!因为庙会不仅卖服装百货锅碗瓢盆,还有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所以庙会又可以算上一个小型的美食基地。有年糕,冰糖葫芦,老汽水,棉花糖,羊肉串等等。说起羊肉串,可是深受东北人的喜爱。无论已到中年的大人还是牙都没长齐的孩童,提到羊肉串,谁不是嘴里顿时生出一股香香的,腻腻的,辣辣的感觉呢?把切成小块的羊肉串在竹签上,然后放在炉子上,小火翻烤,直到香飘十里。烧烤的过程中得放上各种调料。把辣椒面,孜然面,细细地撒到羊肉上,再拿起蘸满食用油的小刷子均匀的“粉刷”。这个过程听着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有些难度。比如刷油和放调料的时候,既不可以放多也不可以放少。放多了吃起来太油腻,放少了口味欠佳,必须得不多不少刚刚好,烤到流油的时候吃法也最是讲究,必须得配上一瓶老汽水才行,吃起来又香又爽。

如果庙会的意义只在于吃与买,不免太庸俗了。庙会还有各样的游戏。有孩子们都爱玩的打气枪,扔飞镖,还有套圈游戏。套圈游戏连大人们也爱玩,把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放在地上,中间隔开一些距离。游戏也不是白玩儿,商家也需要赚钱。套圈,套圈没圈怎么套呢?二十元十个圈吧?我也记不清楚了,毕竟五十个圈能套中一个奖品也是功夫了得。这种盛况通常能维持三四天。

虽然家乡的风俗不比大都市的盛况,但也蛮接地气的。毕竟在这一天谁不是欢声笑语的来?欢声笑语的离开呢?

东北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十)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说起我们东北的习俗,不得不提“腊八节”。

提起“腊八”,大家并不陌生。其实腊八节的别称还有很多,因为在这一天,相传是佛祖成道之日,所以又称“法宝节”、“成道会”、“佛成道节”等。

腊八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在北方。“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它本是佛教节日,后来经过演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节日了。

在我们这,过“腊八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腊八粥”了。腊八粥又称“七味五宝粥”、“佛粥”、“大家饭”。腊八粥由多种食材熬成,活像一件由农作物制成的“工艺品”。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的产物而有所区别。但其中糯米、莲子、白果、薏米必不可少。最多可放十余种食材,可别小看这一碗腊八粥,它盛满了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感恩等美好的感觉。喝起来甜甜的,糯糯的,苦中有甜,甜中有酸。喝了腊八粥就证明已经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并且好运很快就会降临,因为它象征着幸福。所以在节日间,我们这的邻里乡亲、亲戚朋友都会互相赠送腊八粥,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并把好运带给对方,这不就是圆满吗?

在北方,腊八节的美食除了腊八粥,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那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以过了腊八大家就会好好歇一天,然后做好过年的准备!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穿新衣,还有更多忙的事情等着我们哩!

这就是我家乡的腊八习俗。其实不论是喝腊八粥还是吃腊八蒜,这背后蕴含的都是每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那么,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俗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