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帮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2022-12-23 21:30:01六年级作文打开翻译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一)

我的老家在福建海边,因为靠海,所以每到春节就会有祭拜妈祖的祈福活动。“拜妈祖”就是保佑海边的人们出海捕鱼时平平安安,每年的祭拜活动也使得妈祖的传说流传至今。

相传北宋年间,一艘大食国的商船决定回国。当时万里晴空,大家都为有这样的好天气感到开心。而“妈祖”知道这只是风暴前的平静,力劝番邦船员不要启航。船员们却都认为天气大好,正好是航海的好时机,不听劝阻,强行开船。结果夜半三更,大风呼啸,恶浪滔天,妈祖不顾劝阻点燃了自己的祖屋,为船员指引方向,才使得大家有惊无险地登岸。事后人们建起“妈祖”庙,年年祭拜。我老家那里就保留着“拜妈祖,迎新年”的民俗。

祭拜妈祖有很多流程。

首先,村民们会做各式各样的供品:鲜花、鲜果、茶品、酒品、五谷、鱼面、鱼饭……其中鲜花最为耀眼。那是摆放在妈祖像供桌正中的花瓶中的一束鲜花。在精致的花瓶中插上时令吉祥鲜花,就像在华丽的舞台上站着的舞者,一枝独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美丽的花瓣偶尔被风吹过,就像翩翩起舞的花中仙子。那摆在两旁的鲜果也不甘示弱。在晶莹剔透的果盘里,盛放着五颜六色的水果,有红色的苹果、绿色的青枣、黄色的橘子、白色的人参果,它们被巧妙地搭叠成宝塔的样子,塔尖用紫红紫红的车厘子点缀,像极了在仙气中亭亭玉立的仙女。其他供品也都被村民们按照顺序排列整齐,茶香扑鼻的铁观音,酒香浓郁的家酿米酒,各类鱼获做成的鱼面和鱼饭,都展现了对妈祖的崇拜之情。

接着,就是重头戏,抬着妈祖像去游行了。妈祖像之前会有一个锣鼓队开道,八个身强体壮的村民会用轿子抬着妈祖像,从妈祖庙开始沿着村里的道路,一路会路过侯王宫、村委会、大礼堂,然后从海边的道路回到妈祖庙。轿子后面会跟着四个扛着“肃静”“回避”木牌的村民,还会有许多善男信女拿着塑料宫花跟着他们后面。沿途路过的地方,没有在队伍里面的村民会自发地站在自家门口等着妈祖像的到来。那时他们就会祭拜妈祖,还会放鞭炮。随后他们也会加入的游行的队伍中,渐渐的人们会越聚越多,最后到回妈祖庙的时候,队伍会从路口一直延伸到庙里面。奶奶告诉我,这样的祭拜从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有了。那时人们生活条件不好,给妈祖的供品花样不多,但是人们祭拜的心情也是和现在一样虔诚。

最后就是诵经祈福活动了。游行的人们会成群跪在妈祖像两旁,跟着村里有名望的老人用我听不懂的方言唱诵经文,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这样的场面真是隆重而庄严。这可是我在杭州看不到的场景啊。

祭拜妈祖是我老家世代相传的春节民俗。妈祖能保佑人的一生平平安安,能保佑风调雨顺。在今年新冠疫情依旧严峻情况下,我们更加希望能有妈祖那样的英雄来保护我们。这个民俗让我久久难以忘怀。这就是“我的春节”。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二)

高羽希

正所谓“百里不同冈,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

今年我在我外婆家——钟祥过的年,这次过年让我印象深刻。腊月二十九,我和爸爸妈妈乘车来到了外婆家,我飞奔进了四合院,外婆和一些大妈们忙里忙外,外婆正在贴对联。我就问她:“每逢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呢?”外婆回答道:“因为处处贴红可以驱赶年兽呀!”听到外婆这话,我恍然大悟,大妈们正在准备着零食和干果,为大年初一迎接客人做准备,等到大人们都忙完了,就要开始守岁了,每年人们都要守很晚,有些大人经常守一夜,只有很小的孩子不用守岁,其余都要守岁,日落时分,太阳已慢慢褪去颜色,月亮透出了脑袋,就这样第二天来临啦!

腊月三十一大早,天空上方没有一丝阳光,雾气在空气种飘荡,这时,外婆把我叫了起来,大妈们早都起来了,她们都在为团圆饭准备着,我的外婆在一旁煎萝卜圆子,这是我在餐桌上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其实也不简单:首先要将白萝卜切成细丝状,然后用力挤出里面的水分,放在一旁备用,接着再把肥廋相间的猪肉搅成肉泥,然后将它俩和一些米粉搅和在一起,待搅拌均匀后,再用手搓出一一个如乒乓球般大小的圆球,最后将这一个个小圆球分批放进蒸锅里,像蒸馒头一样蒸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趁着热气腾腾时,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吃了好几个,萝卜的清香加上肉的香味,那叫一个满足!

一转眼,就到了吃年夜饭的时间,一些亲戚好友们就围坐在一个大圆桌前,你挨我,我挤你,非常有过年的气氛,桌子上摆满了菜:有腊肉、甜豌豆、鱼、香肠、老母鸡汤等等。听到门外的鞭炮一放完,我们就开动了,大人们一边吃,一边谈论着去年的开心事或是不那么顺心的事。在饭桌上,小孩们还要向长辈们敬酒,说上一句祝福语,然后给对方敬

个酒,对饭桌上的每个人都要说,大家伙们开开心心地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有的去打麻将,有的去收拾碗筷,有的坐到电视机前,悠闲地欣赏起春节联欢晚会。孩子们就更自由了。

年夜饭过后我最喜欢做的事那就要数放烟火啦!每到这个时候,哥哥姐姐都会给我买许许多多的烟花:有像仙女棒一样,可以举在手上的烟花;有像蛇蝎一样,可以在地上旋转的烟花;有像火箭一样,可以一冲天际的烟花;各式各样。每到放烟花的时候,看着这五彩的烟火冲出的那一刻,我都开心的像只猴子。

虽然我们各人玩各人的,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守岁,等到十二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们都停下手上的活,一起默默祈祷新的一年会更好!此时外面更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年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习俗,各有千秋,让我们好好的传承它吧!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三)

我的老家在山西北部的农村——繁峙。每年寒假我都会跟着爸爸妈妈从上海坐火车千里迢迢回到这里过年,因为这边有爷爷奶奶、有堂哥表姐、这里还有浓浓的年味。这边的过年特别热闹,奶奶从腊月就开始忙碌了,打扫院子、杀猪宰羊、蒸花馍、磨豆腐……这些我回去的晚不能看到,但是单就是我回去那几天也有几件风俗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北方过年自然离不开饺子。奶奶家的饺子是胡萝卜羊肉馅的。年三十一大早,奶奶就从厨房里端出满满一盆胡萝卜羊肉饺子馅放在土炕上。包之前奶奶还会咕咚咕咚地倒上好多胡麻油。边倒还边说:羊肉饺子只有加了胡麻油才好吃呀!奶奶、妈妈、姑姑、堂姐和伯母,全家女人齐动手,她们边聊边干,轻轻松松地捏了无数个饺子。饺子像一个个的银元宝,都精神地站在案板上,列队等待检阅!与此同时,我与堂哥表姐没有闲着,我们从柴房里搬来一堆堆柴火,把那连着炕的土灶烧起来,土灶上的大铁锅里的水被我们烧的翻腾起来了,一案板的饺子全部能够下到大铁锅里面,锅开之后,饺子也熟了。满屋子的水汽和香气,甚是热闹。

羊肉饺子味道妙不可言!刚咬一小口,黄澄澄的羊油就流了出来,滴在乌黑通亮的陈醋里,好看极了。坐在炕上的我们几个孩子根本就顾不上淑女的形象了,一口就能吃掉一个。在一片大快朵颐后,盘子空了,只剩白色的饺子汤和几滴羊油了。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交上好运。

正月初一,奶奶还会给我们做一样平时不怎么吃到的东西——炸油糕。油糕是山西特有的一种食物,它是用山西的黍米做成的。油糕里头可以包菜和豆沙,炸好了,再配上一碗烩菜(在我家也叫熬菜),那叫一个香啊!尤其是刚出锅的油糕,更加吸引我们内心的馋虫。我们常常由于吃得太猛而被烫到舌头,但还是抵挡不住油糕的香。油糕象征节节高,每次吃油糕奶奶都会让我们多吃一点,说要我们成绩也要年高哦。

山西的大年除了吃东西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搭旺火。正月初一一大早伯父用大炭块垒成宝塔形,中间是空的,再用柴火填上,把柴火点燃,旺火就烧起来了。我们小孩蹲在旺火附近,又觉得新奇,又怕烫着,只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实,在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有烧旺火的风俗,代表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越来越旺。然而,由于烧旺火会导致空气污染,现在烧旺火的风俗也慢慢少之又少。但远在晋北农村的奶奶家仍然每年春节都烧旺火,我也期望我们家能够像这旺火一样越来越旺!

也许,一直在上海读书的我会被这时尚都市的潮流卷入西方节日无底漩涡中。但是,家乡风俗的火炬一定不会熄灭,会一直燃烧100年、1000年,甚至更久……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四)

每一年的春节,爸爸都会带着我们全家回到他的老家——明港,河南信阳的一个小镇。可惜,今年因为疫情未能如愿,这不由得让我怀念起那里过年的风俗了。

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除夕当天,家人们都早早地聚到了爷爷家。爸爸和伯伯一起把喜庆的春联贴到门外,两条红色的字幅宛如垂直而立的红绸一般,在门灯下略闪微光,这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贴好春联,大娘和好的面也快醒了,二娘的饺子馅也调好了,我和堂哥堂姐寻味而来,都迫不及待地撸起袖子,准备开始包饺子了。

包饺子是北方习俗的重要特色之一,饺子的发明人张仲景就是河南人。信阳的饺子包法很简单,先在面皮中间放上一些馅,把面皮对折后沿着边缘将捏合捏合,然后将饺子底部放在大拇指上弯一弯,饺子就变成月芽状了,这就OK了。老家的习俗是除夕包好饺子,待到大年初一早上吃,蕴含着“更岁交子”之意。听长辈们说,“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亲情尽在饺子中融化开来,伴着氤氲的雾气在整个房间里弥漫着。

说到团年饭,最受全家人欢迎的当属焖罐肉了。这道菜是信阳的传统特色名菜,几乎每逢过节都会吃这道菜,团年饭中更不可缺。一提到信阳的焖罐肉,只要吃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想流口水,肥而不腻,油而不惧,实在是太香了,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吃上一大口焖罐肉的满足感,完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爷爷告诉我说:“以前家里穷、人口多,一年到头不常能吃到肉,只能等到过年时才能多买一些猪肉做成焖罐肉。这个肉要先腌制,然后放入油锅煸炒至七成熟,再连油带肉一起放入砂罐加盖密封保存,等到嘴馋的时候再从罐子里挖一点出来加配菜或焖,或炖,或炒都可以。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存放一年都不会坏。”“这也太厉害了吧!”我惊讶道。爷爷笑道:“据说秦国伐楚时,黄歇就是以一坛久存不坏的焖罐肉化解了一场战争,成就了秦楚结盟。因此焖罐肉传承至今成为一道传统名菜。”

你看这不,大伯已经从厨房端来了一大份香飘四溢的焖罐肉,还有刚刚做好的炸年货:炸丸子、炸鱼、炸酥肉、炸麻叶、还有八宝饭、皮冻儿、三黄鸡……满满一大桌的美味佳肴。吃年饭啦!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同庆,互道新年祝福,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吃完年饭,小朋友们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放鞭炮了。只听见“砰”的一声,烟花在空中绽放,时而红,时而黄,时而蓝,那焰火像一颗颗流星划过,把整个夜空映衬得五彩缤纷!不远处此起彼伏接二连三响起的鞭炮声仿佛在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管是在哪里,有什么样的风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家人岁岁平安、团团圆圆。我爱家乡的风俗,此刻更想念家乡的亲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五)

只要一提到家乡的风俗,必定会想到那煮的白白胖胖,像个金元宝似的饺子,怎会不让人心动呢?

稚嫩天真的小孩子,追求独特的大孩子,两鬓白发的老孩子,谁不一见到饺子就两眼冒金光,嘴里萦绕着一股香香的,厚重的美味呢?一到除夕夜,餐桌上必定会出现一盘牛肉韭黄馅的饺子。先将牛肉绞成馅,再把韭黄一段一段切成葱末状,那独有的香气便会徐徐上升,缠绕在你的鼻尖无法自拔,香香的,苦苦的,就好比艾草那迷人的香气一般。将蛋清蛋黄分离,把蛋黄倒进牛肉馅里,仔仔细细的为牛肉做着“超级spa”,这样吃起来才会香润可口,爽口鲜滑。再将韭黄稀里糊涂的倒进去,加入酱油、蚝油、姜末、蒜末,一股脑的搅拌着,等到肉馅充分吸收了调料,饺子馅就做好了!那浓浓的肉香配合上无与伦比的香料,把心提的一愣一愣的,魂魄都被牵走半晌了。妈妈将面团揉成不软不硬,光滑的馒头状,再把它擀成长长的“面条”,切成一个个小巧可爱的剂子,用手轻轻一压,再用擀面杖把剂子擀成两边薄中间厚的饺子皮,还要一边擀,一边旋转着面皮,瞬间,一个个均匀大小的圆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这样包出来才会拥有满满的汤汁,让人垂涎三尺、颊齿留香。而且,其中一个饺子要包成蛋黄馅的,意味着接下来的一年都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一个个渐渐成型的饺子如千瓣初绽的菊花,轻盈剔透。

那一个个饺子挺立在我的眼前,手也忍不住蠢蠢欲动了。我撸起袖子,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用清水充分洗浴手上的污渍,正准备大展身手,可妈妈却一把制止住了我,严肃的说:“你不会包饺子在这里瞎凑什么热闹,回去陪你弟玩去!”我一听可不干了,央求着母亲给我一次机会,几番软磨硬泡终于能与面团亲密接触了!妈妈拿起一张饺子皮,用勺子轻轻挖出一勺馅料,放在饺子皮上,用虎口轻巧的一压,如同金元宝似的饺子就“诞生”啦!我一瞧,乐了,心想:“原来包饺子这么简单啊!”也不管妈妈在那里长篇大论,自顾自的拿起一张饺子皮,像模像样的包了起来,没想到竟包出了一个“成了精的蝙蝠”心中不免难过起来,脑袋仿佛“轰”的一声炸开了,心中有万般委屈,心想:“要不就算了吧!”可又转念一想:“好不容易能夺得一次包饺子的机会,如果放弃了,不就完了吗?”我又一次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功!猛然一抬头,看见妈妈在一旁认真的包着饺子,便仔仔细细的观察起来,记住包饺子的要领,又一次动工了。这次出生的饺子宝宝好看多了,大家一起围着桌子,看着电视上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处着盘中香气扑鼻的饺子,别提多热闹了!那美味的饺子吃起来,别有洞天!

除夕的饺子,家乡的习俗,各有千秋!我爱家乡的风俗,更爱家乡那浓浓的乡里情怀!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六)

一说起花,大家肯定都会说:“花?司空见惯!谁都见过!”但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我要说的花是一种特殊的“花”,也是一种具有京味儿的“花”——绢花。

绢花,据考证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绢花作为头饰在宫廷里使用,相传杨贵妃为了遮掩住额头上的一块伤疤,每天都让宫女采一朵鲜花戴在头上。但是到了冬天,采不到鲜花了,一个宫女就用丝绸做了一朵假花献给杨贵妃,深得贵妃的喜爱。于是在宫廷中人人争相效仿。到了宋代,头饰花广为普及,连男子也有佩戴的习俗。延续至清,皇城内外、全国上下,都以戴花为美,盛极一时。

从宫廷传到民间,有了大量的需求,制作这种头饰花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现在北京东城区崇文门附近有一条“花市大街”,就是当时头饰花作坊的聚集地,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可见,制作、交易“头饰花”在当时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市”!百户千家花如锦,不似春时也醉人!“花市大街”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由于头饰花的制作材料多为丝绢织物,人们就把这种花称为“绢花”。后来,在花市大街成立了北京市绢花厂,更有“全国绢花出京师,京师绢花出花市”之说,因此绢花也被称为“京花儿”。

现在,绢花已经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在角楼参加过一次“绢花非遗”的民俗讲座,了解到绢花制作的主要工序是凿、染、窝、粘、攒。就是经过凿形、染色、窝瓣、粘接、攒叶,一朵朵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绢花就诞生了。

如今绢花在现代家庭中已经式微了。或许只有到民俗博物馆或者在戏曲舞台上等一些特定的场合才能看到这项老北京的技艺。再或者一些老北京人家有摆放绢花的习惯。

比如我的姨姥姥是住在崇文门的老北京,每次去姨姥姥家时,一进门总能看见大花瓶里插着五颜六色的月季绢花,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应俱全,非常鲜艳,非常扎眼。姨姥姥告诉我,以前老北京人一到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装饰着绢花。因为北方的鲜花花期短暂,几乎一到秋冬就都谢了。而不会谢的绢花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和乐趣!渐渐地,逢年过节时插绢花,就成为了北京当地独特的风俗。

而且,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鲜花,工匠们就能做出什么样的“京花儿”:春有牡丹、夏有茉莉、秋有桂菊、冬有腊梅,可谓“京城无处不飞花”!日常生活中的红白喜事、聚会往来,老妇人的发髻、姑娘家的小辫,绢花处处可见!姨姥姥尤其喜爱月季绢花,因为那是代表着老北京的“京味儿花”!

绢花,虽然只是一朵小小的仿真花,但是对北京人来说,它是一朵带着家乡味儿的花!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七)

虽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我相信,各地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祭祀祖先,一般都在清明节和农历年的末尾。而我的家乡,对先祖的祭祀尤为隆重。

我的家乡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动一年就有四次,分别在清明节、七月半、冬至、农历年前。

每到这样的日子,爸爸妈妈总将这一习俗,发挥到淋漓尽致。通常祭祀祖先时用菜是七道,但在清明和年三十的时候会增加到九道,菜更是多种多样,有鸡、鱼、猪肉、牛肉、笋,青菜,芹菜……祭祀前几天,不管是奶奶,还是外婆,总会亲手用锡纸折很多的金银元宝,并且放在太阳底下晒晒,据说这样老祖宗用起来会更值钱。

祭祀那一天,爸爸妈妈早早就出门买菜了,我在家中排椅子,放盘子,分工明确。爸爸妈妈把菜烧好之后,挑选一个吉时,把酒菜按顺摆上,同时也会摆上六个苹果和六个橘子加两杯白茶,让祖宗们吃好喝好。

一切准备就绪,可以给祖宗烧纸钱了,爸爸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纸钱和元宝点燃放入盆中。我和爸爸都要给祖先烧纸钱,据说这样老祖宗会在阴间保佑家人。烧完纸钱要轮流给祖先磕头。爸爸最先磕头,只见他双目紧闭将双手并拢靠在额头上拜了三拜,嘴里轻声的祷告着,然后毕恭毕敬地弯下身子鞠了三个躬,连续三次后站了起来。看到爸爸恭恭敬敬虔诚拜磕的样子,我也学着爸爸样子地拜磕了起来,妈妈则在我磕头的时候站在我旁边为我说好话:“老祖宗,保佑我们颜安,健康聪明,学习进步,争取考上清华北大。”听了妈妈的好话,我更加虔诚的磕拜起来,但是我知道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除了祖宗保佑还是要自己认真努力学习的。

单说清明节,上午供完祖宗后,下午一家人都要去上坟扫墓。所谓扫墓,除了祭拜祖先,还需清扫坟地,添加新土,敬献鲜花。我们先是把坟地周围的一些杂草杂树去掉,把坟边的落叶扫到旁边去。记得有一次爸爸爬到了坟头上去,把坟上的杂树都给砍掉,可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整理的这么干净,爸爸说:“子孙后代发达的人家都非常重视祖坟的环境和风水,这样老祖宗才能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接着爸爸将买来剪好的白色钱纸放在了坟头上,用一顶土帽子压着,风吹着白色的钱纸就像老人的白发一样飘飘然。之后在墓碑的前面摆上两盆鲜花,有的人家也会摆上两盆鲜果。最后我们将烧冥钞送给老祖宗,让老祖宗在天堂享福安乐。我磕头时爸爸便在旁边给我讲各位老祖宗活着时平凡事迹。

望着那缕缕青烟缭绕,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先辈们不辞辛劳努力培育后代的景象,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常怀念我们的先辈,把他们铭记在心中

百善孝为先,这种祭祀祖宗的风俗传统,要世世流传下去。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八)

我的家乡在广西忻城。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我喜欢我的家乡,特别喜欢吃家乡的糯米饭。

想必大家都吃过糯米饭,但是你吃过有黑、红、白、紫、黄五种颜色的糯米饭吗?现在就让我来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美食吧!它是壮乡著名的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的传统风味小吃,又被称为“乌饭”。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是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它五彩缤纷,鲜艳诱人;天然色素对人体有益无害,各有清香,别有风味。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佳,还在滋补、健身、医疗、美容等方面有作用。它还是壮族人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

这种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融在一起,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家人、亲戚、朋友、情人往往共尝五色糯米饭,自然特别鲜香。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记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人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色的红蓝草、红色的红蓝草、黄饭花、枫叶,以备做饭用。我在忻城老家亲眼看过外婆做这传统美食。外婆采摘回来很多食材,因为有好几家一起用(几家人都是用我们准备好的带颜色的过滤好了的温水),妈妈打下手帮忙洗食材。我看到只有黄饭花是干的,外婆说是先前采摘回来晾干然后收起,其他的三样都是新鲜的叶子。我对枫叶比较熟悉,外婆告诉我枫叶有两种:一种是叶子背面有绒毛的不能食用,我们用来做食材的枫叶背面是光滑的,闻起来有香香的味道。我当时还以为是直接煮叶子吃。外婆先烧开水,然后泡黄饭花,一下子黄颜色就出来了。接着外婆用洗干净的锅炒枫叶,然后放水煮,枫叶煮出了黑黑的颜色,滤了水,用一个大碗装起。外婆说等水温降到40度左右就可以放糯米浸泡了,要泡三小时左右。用同样的方法又炒了紫色的红蓝草和红色的红蓝草,滤水,等待水温到40度左右时开始浸泡糯米,还有一种是白色的也要泡,因为泡过之后再蒸糯米饭的时候不用放在水里,跟平时煮饭不一样。我想吃五色糯米饭,所以喜欢蹲着旁边看,直到开始蒸饭。妈妈让我出去玩一会儿,说回来就可以开吃了。

我在村里疯玩,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要回家了。一进院门就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外婆给我盛了一碗,各种颜色都有。我迫不及待地准备吃,外婆又拿出来一些蜂蜜和红糖,说放蜂蜜或者红糖味道更好。吃着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我想起了杜甫的一句话: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这不就是形容我吃的五色糯米饭吗?每年三月三或者清明节我都想回老家和大家一起吃五色糯米饭。还有一些高手能用五色糯米饭做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别说吃了,光看着就是一种享受。因为实在是太美丽了,都不忍心去吃它了。

朋友们,请问你们家乡有哪些风俗,分享一下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九)

春节有很多风俗,其中,大家最不陌生

的,就要数吃饺子了。

吃饺子,南京人已经把它列为了一种传统民俗。中国有句古话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正是这点的最好体现。饺子历史悠久,起源于东汉时期,是由馄饨演变来的。那为什么人们会把饺子当成春节必不可少的东西呢?首先饺子很像元宝,象征着“招财进宝”。其次,人们可以在饺子里放一个硬币,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那为什么我喜欢这个风俗呢?因为我比较爱吃,而饺子也确实很美味,不仅如此,在饺子里放硬币更是吸引着我,让我很想体验一下,看我能不能吃到那个“幸运饺子”。可是没办法,我妈妈从来不包饺子,我一直没有机会。不过这个寒假,机会来了。

这个寒假,我表弟一家来南京玩,一同而来的还有我的外婆。有一次,我们一起包饺子。我表弟突然包了一个奇形怪状的饺子,还大声说那是他的杰作,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过了一会儿,我舅舅又包丁一个十分精美的饺子,我们看了都赞不绝口。一家人喜气洋洋。这时,我外婆突然叫我去拿一个硬币洗洗,包到饺子里。我一下子兴奋异常。正合我意!我飞快地把硬币洗好后,就开始包了。我先在面团上放一点肉馅,再放上硬币,接着再放一点肉馅,把硬币包起来,最后再捏成饺子。不错!我包的饺子看起来真不错,想到有可能会吃到这个带硬币的饺子,心里真是充满了期待。

饺子终于下锅了!我赶忙跑到锅前,焦急地等着。一分钟过去了。我心想:“怎么还不好呢?”于是,我只好坐到沙发上,看看书,打发时间。这时,我听到我婆婆喊了一声:“好了!”我立刻像被什么东西召唤了一样,迅速抬起头,像风一样冲到了婆婆面前。“我要这一碗!”我指着最多的一碗,对婆婆说道。婆婆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好!”于是我端着我的碗,想到里面可能有硬币,一下子胃口大增,感觉自己为了吃到那个硬币,可以再吃好几碗。

吃着吃着,饺子越来越少,可我就是吃不到有硬币的。我有点着急,心想:怪了,怎么没有呢?莫非不在我碗里?这时,我看了一个饺子,让我眼前一亮。仔细一想,这不正是我包了硬币的那个饺子吗?我一下子兴喜若狂,差点跳起来。我赶忙拿起勺子,把饺子切开。咦?怎么什么都没有?我有一思疑惑,便小心翼翼地吃完了它。真的什么都没有!“真扫兴。原来这个饺子并不是我之前包硬币的那个,只是很像而已。”我自言自语地说。这时,我听到我表弟大喊:“找到了!硬币在这里!”我立刻跑过去,一看,哇!他手里握着一个硬币,闪闪发亮。我虽然有点沮丧,但还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有福气!”他看看我,高兴地笑了。

当然,春节的风俗不止如此。还有放鞭炮、贴对联、给压岁钱……你能来分享一下吗?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十)

吴紫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武汉也不例外。

家乡有句谚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小年的早晨,家人拿着清洁工具,为迎接新年做准备——扫尘。扫尘寓意着扫除陈旧,把晦气扫出门。

一大清早,我们个个精神饱满。妈妈像是司令官一样,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我和爸爸开始分配任务,个儿高的爸爸负责打扫房顶和橱柜,细心的我则负责擦玻璃,说干就干,我先打来一桶清水,把抹布泡一下,然后拧干,在玻璃上擦来擦去。可是不管怎么擦,上面都留下了水的印记。我十分不解,便去问妈妈,妈妈拿给我一块干抹布:“你要等水分快蒸发时,再拿干抹布擦一遍,才能不留下印记”我按照妈妈的方法,不一会儿,玻璃就锃明发亮了。

转眼间,又到了春节的一个高潮“除夕”,除夕吃饺子是由来已久的习俗。

今年,我们家准备包带有红,绿,黄,白四种颜色的元宝饺子。其中有三种颜色分别用胡萝卜,菠菜,玉米打成汁揉进面粉做成。

接下来,是包饺子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和面”。爸爸把面粉和鸡蛋放入盆中,加入少量的温水,用筷子慢慢的搅拌,直到碗里成了面疙瘩,再把它分成四份。爸爸把先准备好的三种颜色的蔬菜汁分别倒进面团里,不停地重复揉搓,揉到面团的表面十分光滑时就开始醒面。这时,我们就有了红,绿,黄,白四种的面团。

然后,便是调馅,调馅十分简单了,妈妈把准备好的芹菜,猪肉,芝麻合在一起搅拌,放入佐料调味。

最后,便是元宝饺子成型了,此时,爸爸变得像是司令官一样,一边拿着擀面杖擀面皮,一边指挥我和妈妈包饺子。我拿起爸爸准备好的梯形的皮儿,将馅儿放到皮的上端,向前卷两圈,可是一卷,馅儿不听话的跑出来了,我一急,手一抖,饺子皮带馅儿全掉地上了,我一脸的失落,爸爸放下手中的活,过来给我做了一个示范,皮和馅儿像是爸爸的朋友一样,服服贴贴的粘在一起,形态像极了一个元宝,爸爸鼓励我说:“不要灰心,多试几次,相信你一定行的”。我接下来按照爸爸的步骤,小心翼翼的试着包一个,慢慢的一个不太像元宝的饺子包成了,我高兴的拿给爸爸看,爸爸夸奖我真棒,接着一个一个的真正元宝饺子在我手中完成了。通过参加包饺子全过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不怕失败,坚持一定会成功”。

夜幕降临,四种饺子排队跳入锅中,锅里先是“咕噜咕噜”直响,“噗”地一下,锅盖就被顶了起来,白沫沫直往外冒,我往锅中倒入凉水,才见那一个个饺子浮出水面,饺子端上桌,妈妈告诉我:元宝饺子寓意着吉祥如意,财源滚滚。我夹起一个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放入口中,尝了尝,味道还不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之夜,人人都得守岁。你听,窗外听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新的一年到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十一)

西溪龙舟赛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林宸羽

生活在杭州的人,一定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事非龙舟盛会莫属。西溪龙舟历史悠久,据说始于唐、盛于南宋、兴于明朝中叶,清乾隆皇帝南巡时御封为“龙舟胜会”。千百年来,西溪一带的村民每年到了端午都会赛龙舟。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同爸爸妈妈一起到西溪湿地观看龙舟赛。到达的时候河两岸已经挤满了观众,到处彩旗飘扬,人声鼎沸。“快看,满天装来了!”爸爸兴奋地指着前方喊。我看见从河的那头缓缓驶来一艘五彩斑斓的大船,上面插满了各色鲜艳的旗帜,船上的人也都穿着鲜艳的服装,头上围着黄色的头巾,有的坐着有的站着,对着岸边的观众挥手,边唱边舞。“哦,原来满天装就是表演船啊!”我不禁赞叹道。

很快,第一条插着蓝色号码牌的龙舟驶过来了,船身有10米多,船前的龙头高高地昂着,铜铃般大的黑眼珠鼓鼓地瞪着,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只见那龙身是金黄色的,龙头为赤红色,两条飞扬的龙须则漆成了深蓝色,我仿佛在空气中闻到了一股新鲜的油漆味,中间还夹带着一丝香囊的草药味和粽子的清香味。船上的选手统一黑色短袖,头上围着白色头巾,腰间系着紫色腰带,手握船桨,脸上流露出志在必得的神情。岸边顿时掌声四起,我也不禁拍起手来。龙舟一条一条鱼贯而出,陆陆续续地进入了比赛河道。起点处立着一杆黄底红边的旗幡,上书“起点”两个大字,正迎风招展,很是威风。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比赛就要开始了,我似乎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顿时湖面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所有身着鲜艳服装的选手喊着整齐而响亮的口号,动作一致地划着浆,身体犹如波浪一般前俯后仰,龙舟像箭一般窜了出去。我的眼睛被其中一条龙舟吸引住了,上面的选手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有男有女,都穿着橘红色的救生服。有一个老外甚至举起一只手,忙里偷闲地笑着向岸边的观众挥手致意呢!“怎么还有外国人呢?”我好奇地问。“这是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队!”妈妈指着船上立着的队旗说。

我发现每条船的船尾都站着一名壮汉,他的浆特别长,是左右划动,我猜那一定是掌握方向的。船中间有一人敲一下锣,擂一下鼓,大声喊着“一二,一二……”指挥着划船的节奏,给队员鼓劲。一时间口号响彻云霄,大家你追我赶,河面上,顿时水花四溅,空中翻腾起一股水草的气息。

冠军队伍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获胜的选手和所有观众都一起大声鼓掌、欢呼起来,犹如排山倒海,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奔跑着,跳跃着,仿佛是自己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看完精彩的龙舟比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体会到像西溪龙舟这样的中国传统习俗,真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十二)

小时,我常常盼着过端午节,然而端午节总是迟到,或许有一天,看见了桌上摆着的粽子便知道:端午节到了!一个个饱满而泛着白色光泽的粽子,显得格外诱人,勾起了小孩子们的每一根神经,不一会儿餐盘里的粽子,便被一扫而光那熟悉的香味和爽口的味道,在嘴边萦绕。

说起粽子就不得不提端午节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力主联齐抗秦,但遭谗去职,被赶出京城,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而自己的才华又无处施展,于是在五月初五,写下了绝作《怀沙》后投江自尽。他死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纷纷涌到江边为屈原吊唁,有人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丢入江中,说是让鱼龙蟹虾吃饱了,不去咬屈原真身。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也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

平时赖床的我,今天在东方当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就起了床,一阵风似的溜进了厨房,央求着妈妈教我做粽子,看着妈妈不紧不慢地拿出了所需的食材,我急的跳了起来。“首先要将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左手用力捏紧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面圈,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妈妈边说边向我做示范“知道了,知道了,然后呢?”我迫不及待地问。只见妈妈往粽叶卷底先放了几个红豆和一两个枣,接着倒入了糯米。然后均匀地搅动筷子。直至糯米包的紧紧的,我看见后急忙照做,一不小心手一抖,便将粽叶散开了只听得哗啦一声,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的掉到地上。

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的事,我只得从头再来,终于我将红豆和糯米装入了粽叶,并用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角尖上缠绕了两圈,接上了绳头,包好了一个是粽子,但又不像粽子的粽子。接着我和妈妈将粽子放入蒸笼里。不一会儿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蒸笼里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缕缕粽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恨不得马上咬上一口,更别说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口大口的朝嘴里胡乱塞灌呢!

终于等到开蒸笼了,我两眼冒着金光,刹那间,一团洁白的蒸雾快速上升后迅速消散,原来浅绿色的粽叶已成墨绿,轻轻剥下粽叶,一股粽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只见晶莹剔透的糯米中,仿佛镶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

粽子端上桌了,一个个身披夹袄的绿色精灵,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用力咬了下去,糯米团在我的唇齿之间留恋,又大又软的红枣也在我口中散发着香味,令人回味无穷。我恨不得把舌头都吞下去,吃一个粽子,恰似品味在舌尖跳动的音符,不一会儿我就吃了好几个粽子。

在我的家乡,一个个粽子紧紧包裹着人们的心,它蕴涵着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十三)

吴家镕

红枣馒头,又叫“枣馍馍”“、“红枣饽饽”“、“甜饽饽”,据传馒头起源于三国时期,是当时诸葛亮带兵打仗过河时,瘴气熏天,毒液漫流,很多士兵丧命于此,于是诸葛亮便下令杀牛宰猪、包面团来求神降福惩魔。包面团自此流传成为一种祈福的习俗,并慢慢地便传入我的家乡——山东威海。这个海鲜之乡,是一座三面临海,气候温和宜人,有着美丽景色与璀璨丰蕴的历史文化的小城市。

在家乡,吃枣馒头这个习俗,春节尤为盛行,可以说枣馒头是家家必备必吃的食物。它用发酵粉制成,圆圆的,又白又胖,上面镶上红枣片,有的人家还会在馒头里掺入红糖浆。馒头摸起来很松很软,像枕头,于是民间有了“馒头做枕头——不愁吃”这一有趣的歇后语,预示着来年丰衣足食,不愁吃穿。而上面的红枣代表来年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不仅如此,枣馒头也可以用来祭祖,或者互赠朋友,来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我上幼儿园的那几年,我每年都回家乡过春节,在家乡温暖的屋子里,最令人怀念的就是一家人做红枣馒头,蒸红枣馒头,吃红枣馒头。奶奶会教我们全家人一起做枣馒头。她先用温水调和发酵粉,然后放那发酵个三小时,我们在之间说说笑笑,不一会儿时间就到了。奶奶挽起衣袖,像大厨那样拍拍手,用力和面,都说“人老心不老”,可不是嘛!只见奶奶灵巧的双手娴熟地把原本不成形的面浆变成了一个饱满的面团,然后用刀切下一块面,再搓成圆团,开始先在圆团表面上的中心位置用手指一捏再一拉,形成一个拱桥似的形状,接下去以此为中心,采取同样的手法在面团从上往下四面各拉几个迷你小拱桥,接着把准备好的红枣片嵌入拱桥中间的小洞里,最后,把做好的馒头放手上,抚抚周边的小皱纹,把它们整整平。

我们也跟着起劲地揉啊捏啊,小手和衣服上都白花花的,揉出来的枣馒头东倒西歪的,有的馒头又长又扁,有的馒头手上的小拱桥大得能放进去三只手指……我们看着怪异的馒头笑,长辈们看着我们笑。这镶嵌上去的红枣片,是奶奶的慈爱,也是家庭的温馨幸福;这揉出来的是红枣馒头,是快乐的源泉,更是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红枣馒头一个个放在锅上,下面用水蒸着,不一会儿,这白嫩嫩、圆滚滚的大胖馒头就能出锅了,看着可真馋人啊!我们迫不及待地围上去抢,嘴巴不住地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慢点儿吃!慢点儿吃!别噎着喽!我的小馋猫们!”奶奶慈爱地笑着。

这几年我回老家的次数少了,大部分时间待在城市。一家人一起做红枣馒头,吃红枣馒头的画面时不时地想起来,常怀念那含着爱的红枣馒头和大家一起争着吃的温馨画面。

奶奶常与我说,今后人走得再远,也要回到故乡。因为这里是我们的“根”。时代再发展也不要丢弃我们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因为这是我们的“魂”。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十四)

对于中国人来说,肯定没有什么节日比除夕更重要了。这就好比国外的平安夜,除夕在中国人眼里可是重中之重,而且各个地方庆祝方式各异,我的家乡——温州,也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习俗。

在除夕当天,重头戏自然是年夜饭了。一大早,负责准备食材的人,忙着去菜场收罗各种美食。留在家里的人呢?就忙着“掸新”,也就是大扫除,让整个家焕然一新,干干净净过大年。

过年了,红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啥呢?喜庆!中国人图得就是红红火火。家家户户门前红色的春联一贴,福字摆中间,年味就更浓了。虽说现在有些人不会特意去贴春联,但更多人还是喜欢像以前一样在门前贴起了春联,希望来年五福临门。

忙碌许久后,也快下午四点了。这时重头戏——烧年夜饭,开始上演。温州人年夜饭的食材很有讲究,就像年糕(谐音年高)一直都是一道打头菜,意喻祝孩子年年长高,祝大人们年年高升。温州的年糕也叫水晶糕,白得特别晶莹剔透,入口软软糯糯的口感,不仅好吃,更是多了几分颜值,是年夜饭的明星选手。大黄鱼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更有年年有余的意思。还有八宝饭,汇聚八种食材,代表着团团圆圆。年夜饭里的每道菜都有着美好寓意,这可是我们平时都不在注意的。

菜烧好了,开始摆盘。在桌子外围用红色的高脚碗摆上十道小菜,象征着十全十美。如果家里人数比较少的,则摆上六盘,大有六六大顺的意思。外围的小菜,温州话叫“盘头”。“盘头”摆好后中间则摆上意喻美好的大菜。一切准备就绪后,年夜饭正式开始,阵阵菜香引得所有人大快朵颐,大人们会喝上些酒,孩子们则用饮料给长辈敬酒,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大家在一起闲聊着琐事好不快哉。

八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准时开始。现在的春晚多了很多娱乐项目,就好比抢红包,虽然狂拼手速只能抢到几毛钱,但还是乐在其中。看节目之余再给身在远方未能回来的亲戚发个微信,道几声祝福,发几个红包,气氛就上来了。

九点多了,孩子们自然是坐不住了,都接二连三的放鞭炮去了。城市里大多禁止烟火,唯有那小摔炮,还有点意思。这些摔炮接着扔在地上产生的力使小包炸开,发出爆炸的响声。多来几个一起扔,声响就变得很大了,就像真的鞭炮一般。孩子们总是很调皮,蹑手蹑脚地放在几个大人的脚边,等他们一不留神,一脚踩下去就哈哈大笑。还有一种叫仙女棒,烟火在一根棒子上闪耀着,就像仙女的魔法棒一般,甚是好看。

夜里,大多数人都会等到12点的钟声响起,等着自己又长大了一岁的那一秒,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去睡觉,但注定是个不眠夜。

温州的除夕没什么不同,很平常,但刻在骨子里的温情和热闹组成了除夕,这让这个日子显得与众不同。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十五)

年夜饭

刘婉清崇仁寄宿六年级

“今天是中国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夜,我和家人们一起包饺子,生开心……伴着窗外烟花炸开的声音,我在日记本上一笔一划地记下这句话。

不瞒你说,各位家中的年夜饭都是大鱼大肉,米饭年糕吧?我们家乡可不一样,不知是哪一辈留下的传统,我们家乡的年夜饭可是要吃饺子的呢!

窗外寒风呼啸,窗内欢声笑语,外公从下午开始就在和面了,到现在17:00点整,刚好和好了。妈妈和外婆赶忙招呼大家来包饺子。

大家围坐在圆桌前,都盯着正在擀面皮的外婆。终于,第一块面皮新鲜出炉,爸爸一把抢过去,对着我和妈妈挑挑眉,那得意的严神情仿佛在说:“怎么样,你们手速都不行吧?”我不甘示弱,瞪了回去,心里在想:“就他那四十年不变的手艺,面皮都捏不拢,得了吧。”果不其然,爸爸用他笨拙的双手轻轻捧起那片皮,夹了些肉馅放进去,谁曾想,薄薄的肉皮承受不了,那么大的重量,“呼”的一声就散架了。只剩爸爸一只手举着中间有个洞的面皮不知所措。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哄堂大笑。爸爸被我们笑得不好意思了,离开了这个“案发现场”。

爸爸不包了,那接下来可就是我和妈妈的主场了。我拿起一片皮,再用筷子夹起些肉馅放上去,再用小拇指沾点水在皮子周围“滑”一圈,大拇指和食指收拢,捏稳,一个饺子雏形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给饺子“做造型”,这个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比如妈妈喜欢做“夹边饺”,我喜欢做“花边角”,把两边的皮往中间推拢,作为褶子,在捏出些花边,大功就告成啦!我包的饺子细小精巧,得到了妈妈和外婆的一致夸赏:“不错啊,刘婉清。”我被夸得不好意思了,赶紧埋下头去包第一个……第二个……。

不知不觉,太阳送给人们的最后一丝余晖也藏起来了,已经18:00点了。“收工。”外婆一声令下,我和妈妈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仔细一数,居然已经有一百多个了!外婆把饺子端进了厨房,我则去洗手了。

很快香喷喷的饺子就上桌了,俗话说的好:“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爸爸妈妈开了瓶酒来纪念这个因疫情影响,政府号召就地过年的第一个在武汉的年。

大家一起举杯,爸爸发话了:“今年于所有人而言都是十分特殊的一年,我们呢,也被留在了武汉。但是哪怕我们没有回到家乡过年,我们吃的不一样是饺子吗?所以尽管放开心,寒冬总会有过去的一天,暖春总会有到来的一天!敬过去的我们,敬未来的我们!”“说的好!”不知谁在起哄。大家笑作一团。

终于开餐了,吃着自己包的,香到人流口水的饺子,看着外面被灯火倒影映衬得微波粼粼的汉江和各家明亮的灯光,真应了那句话啊:“灯与河川,二月人间。”

这,就是这个特殊的年,是万家灯火,是喧嚣人间!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十六)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俗。有些地方过年吃饺子,有些则吃汤圆;有些地方端午吃咸粽子,有些则吃甜粽子;有些地方中秋吃广式月饼,有些则吃苏式月饼。可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各有各的特色。而我的家乡就有这么一种独特的风俗。

这种独特的风俗便是“熏腊肉”。说起腊肉,并不罕见,全国各地都有,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保存食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有的地方是腌制的、比如上饶的坛子肉;有的地方是晒制的,比如南昌的晒腊肉;而我家乡的腊肉却是熏制的,并且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也极有讲究,各家不同,独具特色。

每年大约过年前一两个月,奶奶都会准备好熏制当年的腊肉。首先选材就特别讲究,肉的部位最好挑选猪的后腿肉,肉质紧实,瘦多肥少,也是制作火腿的上好材料。选好肉后第二步就是腌制,用食盐均匀地涂抹在表面,还要加上白酒、花椒、大料、桂皮、五香粉等,以增加腊肉独特的香味,也可去腥杀菌,利于保存。腊肉要腌制四五天至六七天不等,各家秘方不一,配料不一,时间也不一。但大致相差不大。腌制好的腊肉就可以取出来熏制了。

家乡的腊肉是不晒的,而是直接挂在铁钩上,悬于熏房里或灶膛上,接受炊烟的洗礼。说起熏房,那可是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熏房。熏房并不需要新房或专门的房子,灶房,柴房,老房都可以。实在不行,用几块塑料布加几根竹木棍子临时搭建一个简易的茅草房也行,只要能够堆放柴火熏制腊肉就可以。腊肉之所以要悬挂起来,除了便于接受烟火之气,也是为了防止猫和老鼠的偷吃。

熏腊肉的柴火也颇有讲究。如果赶时间,就选用稻壳、秸秆、杂草、树叶等生烟快出烟大的燃料,用塑料布一围,可快速熏制,但烟味较重。如果不赶时间,一般选用木材,这样既可熏制腊肉,也不耽误人们坐在旁边烤火。但若想熏制出上乘的腊肉,则需选用茶油木,这样熏制出的成品色泽鲜亮,口感醇香,品相上佳,是馈赠亲友的首选农家特产。

每年腊肉熏制好的时候,也是年关将近的时候。打工的亲人们都陆续地回家了,一家人畅叙亲情,一边烤着火呷着茶,一边聊着山南海北的见闻,家长里短的趣事,过去一年的总结,未来一年的打算。如果有客人来了,主人会赶紧让出最佳的烤火位置,再端上一杯香茶,递上一根香烟,摆上一个果盘,唠上几句家常,扯上几句闲篇,更显家乡风俗之淳朴。

傍晚,切下熏好的腊肉,或蒸或炒,或熘或爆,做上几道颇具风味的农家小菜,伴着当年新打的喷香的米饭,我能一口气吃上三大碗,那叫一个香哟。晚上茶足饭饱,躺在母亲铺好的温暖的被窝里,不知不觉,又梦到了儿时跟奶奶一起守年夜烤炭火吃零食看春晚的情景。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十七)

吴绮珺

你绝对有过,在元宵节那天和家人们齐聚一堂,一围着一张桌子吃元宵的经历吧?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是唐朝的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写的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是一年中人们除了春节必要聚在一起的日子,大街小巷里,家家飘出元宵的香味,还伴随着孩童们的嬉笑声。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们就在一旁聊天玩耍。

元宵,在南方又叫做汤圆。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鸟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这种称呼就比较多了。这些名字和“团圆'字意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在儿时的记忆中,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在我的家乡——上海过的元宵节。外婆总是会教大家做各种口味的汤圆。上海人普遍都爱吃甜的,所以她最拿手的就是豆沙味的汤圆。在外婆做汤圆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家伙,总会趴在桌边,几双圆溜溜的眼睛盯着外婆手上的动作,她把一袋糯米粉倒在砧板上,用手在中间挖出一个小坑,把温水少量多次地倒进坑里,随后用力地把面粉揉成一个面团。接着,外婆把面团搓成一根长条型,用刀把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块,再把小面团揉成圆型。然后,她用手在每个面团中间掏个小洞,再双手配合把洞扩大,将事先准备好的豆沙馅料放到洞里。最后,用手指揉捏,把洞口慢慢封住,用手心将汤圆慢慢搓圆。

我们在一旁看着,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不禁也跃跃欲试。于是穿上围裙,洗好手,也开始学着外婆的样子做起来。我们几个小孩一边玩一边做,汤圆做出来有的大了点,有的小了点,有的馅都露出来了。我们的脸上,手上都是白花花的面粉。看着对方那像花猫一样的脸,不禁咧嘴笑了出来。外婆看着我们,无奈地笑了笑,摇了摇头。

汤圆一个接一个地下了锅,不一会儿,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汤圆就漂在了水面上。我们看到汤圆熟了。一个个争着抢着去厨房拿碗。盛汤圆的时候还要催促着前面的人快点。有时候,前面的人盛的太多,后面的还会用匀子敲敲他的碗:“够啦够啦!你盛那么多我们后面不够吃啦!”前面的孩子只好悻悻作罢。都盛好后,大家围坐一桌,开始品尝这难得的美味。吃完后,哪个人不是喷喷称赞?哪个人不是吃得肚子鼓成了小鼓?哪个人不想再盛一碗?

汤圆的做法都一样,馅料也都一样,至于为什么每个人吃得感觉不一样,因为那汤圆里包裹着的不仅仅是馅料,更是每家父母对孩子独一无二的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才的欢声笑语,同样也是家人团聚的浓浓亲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十八)

龙是吉祥、尊贵、权利的象征,而中华民族更是龙的传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过年过节舞龙都是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我们湖南也是如此。

在古时候,舞龙是用来祭拜神龙,以求每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年之中,舞龙并不常见,每次看见,我都无比激动。

大年初二的傍晚,张灯结彩的大街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家家户户都打开了大门,小孩子们拿着仙女棒,一个劲地往大街上冲,大人们笑着拿着鞭炮跟在孩子后面,老人们也慢悠悠地踱到大街边。大街的两边全是人,都盯着大街的尽头望,前头的人突然喊了一句:“来喽,来喽!”话音刚落,我一激灵,就听见远处传来了“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人群开始躁动了,只见不远处,一条金龙摆着龙尾威风凛凛地过来,这条龙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十分尖锐,龙头挂着红色的胡须,身上披着彩色的鳞片,真是气势磅礴。舞龙的人个个身着红色的衣服,腰间系着金黄色的绸缎,头上戴着红色的头巾,个个气势十足,意气风发。

大街上喜气洋洋,热闹非凡,舞龙的人们左摇右摆,又跑又跳,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嘿呦嘿,嘿呦嘿。”舞龙的人一会儿蹲一会跳,一会儿左冲一会儿右跑,巨龙在舞龙者的操纵下,一会儿仰头长啸,一会儿神龙摆尾,就像活了似的,栩栩如生。这时,热烈的欢呼声,欢乐的锣鼓声,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响成一片。村民们们激动得手都拍麻了,嗓子都喊哑了,热情却丝毫不减,不久,舞龙表演者们穿过了整一条大街。

我们这儿的舞龙表演与别处的不一样,别处的舞龙队只在大街上表演,而我们的舞龙队会挨家挨户地走访。这不,舞龙队从第一家村民开始表演了,我望着那户人家,心里是多么的羡慕啊,恨不得直接冲到人家家里,。迫不及待地等在大门口,看着舞龙队的人走过一户户人家。终于舞龙队走向我们家了,我扯着嗓子大喊:“爸妈,舞龙队的人来了,快放鞭炮啊!”我眼睛像是在发光,激动得上蹿下跳,爸爸妈妈笑着走到大门口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彻云霄,火光中巨龙威风凛凛地“飞来”。我更是欣喜若狂,舞龙队的叔叔伯伯们跳跃着跑来,十分热情,巨龙从大门进来了,它一会儿神龙摆尾,一会儿直冲云霄,我高兴得不得了。巨龙突然如漩涡般的卷起来,一圈又一圈地打转。突然,巨龙把我围在中间,我兴奋得拍手跺脚,拿龙珠的叔叔还故意吓我一跳,家人们都开怀大笑,大厅里好不热闹。舞龙队的叔叔伯伯是那么热情,那么豪迈,家里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虽然是乡村的舞龙表演,道具不那么精致,却一点不输大城市里的舞龙表演。

不一会儿,巨龙就盘旋着走了,爸爸在龙头的大嘴里塞了个红包,我们笑着目送舞龙队的人去下一户人家。

在欢乐的锣鼓声中,我度过了最喜庆的大年初二。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十九)

王一铭

每次过年时,我都格外快乐。

因为,只要过年,大人们就一定会去买东西,我也就可以顺手取些小玩意。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在平时买,而非要在过年时买呢?这里头呀,可大有讲究。

平日里,大人们都省吃俭用,虽说还不到一块一元硬币都舍不得的地步,但是,至少不会随便给我们小孩子买玩的。可是呀,到了过年就不一样了,大人们出手都特别阔,我们可以多拿些吃的糖呀,卡片呀。总之,小件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在超市里买上了年货,离祭祖也就不远了。记得上一次烧祭祖菜的时候,足有十几个盘子,最中间用最大的碗放了一条红烧鱼。今年,也是这样。

和日常的吃饭不同,这祭祖的时候,可庄严的多。大人们在桌子正对门口的方向上摆了烛台,和一小杯土用来插香。每个人都一定要拜三次,许几个心愿,像什么出入平安之类的,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把用烛火点燃的香插进土里,再等上一会儿,说什么请神呀,先人的灵魂呀吃饭。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桌上的菜不会有任何改变,也不会有筷子自动在虚空中漫步的灵异事件。外婆说,这是因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相当于投影出了饭菜,所以对现实不会有任何影响。在这段时间里,所有人不得看手机、电视,不可随便讲话,不然可是对它们的大不敬。吃完饭,就到了放鞭炮的时候了。

每次祭祖,外婆都会拿一大包用黄纸做的“钱”,有的画着鲜红的莲花,有的折成元宝。把他们放进一个红色的炉子里烧掉,妈妈说这些钱可以让阴间的人花。先人们的灵魂可真幸福啊!每年都有人们给他们送钱。边感叹着,我去看那烈火,像无底洞一样蚕食着纸,那些被吃掉的地方,穿过无形的墙,到过阴间。看着那金黄明亮的火,我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这世间只有这朵放着金光的花可以让事物来回穿梭于阴阳两界,而这花又有一种奇特的包容性,让人忍不住要扑上去。这恐怕才是飞蛾扑火的真正原因吧。送完了黄纸钱,我闲来无事,开始看动画片,过了一会儿竟想起了一件比看电视还要好玩的事,那就是——放鞭炮。

每次早几天的时候,爸爸都会去买一千多块钱的鞭炮。有些时候会少一点,但量也十分大。吃完饭到现在也没过多久,急不可耐的黑夜便侵吞了黄昏的余辉,那唯一的一抹暗红在山尖沉寂,形成无尽的暗。随着第一道光和第一声炮响,黑夜的空间开始被切割,一把把“刀”直冲云霄,随之破碎,最后消失。有时还带点着夜的鲜血。好似炮为刀俎,夜为鱼肉。那砧板上的肉,唯一的优势就是打不碎,再怎么切就是会很快愈合,好似对着空气一样。

十点早过了,放炮的人却越来越多。渐渐的,夜披上了新衣服,带上了新帽子。但是,这些都没有那用几村的灯火做成的鞋好看,红红的,亮亮的。

家乡的节真让人快乐呀。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二十)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有663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俗,并且都不相同,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我的家乡位于美丽的鱼米之乡——湖北天门。那里的风俗文化各种各样,各有特色。

都说过年要有新气象,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一样。在过年的前一天,我们都要把家大扫除一次,虽然平常在家也常打扫卫生,但这次不一样,大家都会下意识的比平常要认真许多,不放过每一个角落,甚至平常不喜欢打扫卫生的人都积极主动地打扫卫生了!就是为了过年显出新气象,他们讲究“除旧岁,迎新年”,在大年三十之前一定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的,给新的一年一个好寓意,也是为了亲朋好友拜年更好得展示家里的环境。到了晚上,你们猜猜我们会干什么?我猜你们怎么也想不到,我们会洗澡!除了家里要收拾干净,个人也得在新年到来之前,好好洗干净,洗去旧年的霉运和不顺利,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

到了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人吃团圆饭,你们想知道我们春节第一餐一定会吃的是什么吗?你们一定会认为我们会吃鱼或米吧?错,我们既不是吃鱼,也不是吃米,我们是喝鸡汤!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记得,每次大年三十爷爷总会给我做鸡汤喝,平常爷爷都不怎么做的,所以我总是盼着过年,一过年,我就像等着喝腊八粥的八儿一样。进进出出厨房,但每次进去,炖鸡汤的锅都不声不响的看着我,就像在对我说:还早着呢!还早着呢!

接着就到了元宵节了,这是一年里除了过年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了!在这一天,我们湖北有一个重头戏,“龙灯会”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元宵节的原因。

在初八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准备了: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在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夜时,孝感有些地方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因为传说七仙女被不愿回天庭,在人间化作飞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

这便是我们湖北天门的风俗,怎么样,有趣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