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帮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下册

2022-12-09 10:00:41六年级作文打开翻译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一)

中秋月饼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正是中秋节来临的时间。等到了夜里,月亮升起,中秋节才算真正到来。

一轮黄澄澄的月亮高高地挂在黑色的天幕中,跟平时的月亮显得有些不同。中秋的月亮更显明亮、耀眼。也难怪,古人对中秋月亮总是寄予无限的情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我们一家人搬着小椅子,来到楼下赏月,既然是中秋节,那当然少不了吃月饼了。月饼的外形大多为圆形的。一般表面都会印上各种精致的图案,可能是月饼的外表长得跟月亮很像,所以才叫它月饼吧。

月饼的馅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五仁的,有芝麻的,有花生的,还有各种味道的水果口味的月饼。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水果味的月饼,甜甜的月饼中又伴随着水果的甘甜。能一边欣赏着夜晚的美景,一边吃着月饼,跟家人聊天,这种享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团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在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谚语道出了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地,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现在,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二)

庙会

镇海区实验小学603班陈翰睿

我的老家是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每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村中便会十分热闹——因为有家乡的庙会。

盼着,盼着,庙会终于到了。太阳还未从被窝中探出脑袋,村中就欢快了起来。东家的孩子正跑去玩耍,西家的娃子也拿着钱到街上买吃食,小贩们的货摊一个连着一个,挨挨挤挤地摆在路旁,人们正在街上忙着挂大红灯笼。

太阳刚一迈出家门,村中立马响起阵阵热闹的鞭炮声。顿时,原来宁静的村庄苏醒了过来,迫不及待的人们宛如一匹匹野马,冲出了家门。孩子在大街上兴奋地奔跑着,空旷的大街瞬间便被人们挤满,连只蚂蚁都爬不过去。店铺的生意格外热闹,一个个精致的手饰,一件件精美的服装被人们抢购着,不一会儿货便少了一大半。

8点左右,庙会更热闹了。一缕缕晨光宛如把把利剑刺破晨雾,如同人们的心情般期待中透着急迫,兴奋中透着愉悦。看不到场面的小孩子有的站在大石头上眺望,有的骑在大人的肩膀上观望,有的一个劲蹦着跳着看。寺院中的僧人念诵着佛经,阵阵庄严、肃穆的声音如同道道波纹传满整个村庄。干部们穿着古代官员的衣服,对着祭坛内鞠着躬。台下的人们面目也变得庄重起来,孩子们也不再吵闹,全村再度变得安静。

中午时分,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吃午饭,无数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一道道诱人的饭菜被端上饭桌,令人迷醉。

之后的几天,孩子们买各种各样的花炮玩耍,每天都会有艺人们表演着京剧,一连持续到7月份,庙会才逐渐进入尾声,热闹的气氛也渐渐消退。

啊!家乡的庙会朴素中带着华丽,繁忙中透着愉快,多么有趣的风俗呀!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三)

伴着浓浓喜庆味,甜甜的味道弥漫在幸福的大道上——春节到了。

在我的家乡里,春节的风俗是比较重要的,我们的老祖宗可坚持了几千年的历史,存在的礼节也很多,甚至有趣,让人意想不到。

拜年的那些时候,我们家好像总是第一个出来,满大街上就我一个瘦小的身影来回乱窜,这里冒出一头,那里伸出一腿,兴奋地让全村也不时得热闹起来,在要糖时就会不停地叫喊着:“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嘴里的一些祝福话一个个都往外争先恐后地吐露出来,就生怕漏掉了自己。在以后那双有力的腿跑着跑着走着走着就有气无力了,就只能一个个一步步跟在大人的屁股后边追。走不动啦,就一会儿要背,一会儿要抱的。当时的我还小,总觉得是万圣节,只不过不恐怖而已。

汤圆再这个时候是最美味的佳肴,每一年我们都是拜完年再回家吃汤元的,据说这可以把福气带回家带回自己的肚子里,年年有余啊!

最好的是中午,虽然吃饭前总是要磕头跪拜,但这总能使我想起那时爱笑笨拙的我在拜佛时,因为调皮。有了一个突发奇想。故意把铁盆往头上碰。结果把头上碰出了一个又青又紫的包,疼了一晚上都没睡着,我也记得那也是最难过的一年了,自从我以后再也不敢这样了。

可新年的压轴戏还是礼物。期待中总是要惊喜,新的一年里礼物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收到的礼物就是我一直想要的许多糖。甜甜的味道里总是有幸福的味道。酸甜苦辣都是糖的味道。

在这个春天与冬天的间隙里总有春节的美好,因为风俗因为家乡的风俗才让这个春节是最美好,最圆满,最幸福的。这是我家乡的风俗,为清淡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四)

谈杰圣

这是一年的结尾,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这一天,除了很小的孩子之外,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放鞭炮。我的家乡,安徽,在这一天的风俗,是其它玩乐不可代替的。

除夕这天,一整天,家家户户,忙里忙外,集市上格外热闹。小孩子们在这天最为兴奋,因为能买到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新鲜玩意儿,到处是鸡鸭鱼肉的香味。除了这些食品年货,还有一样,是最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鞭炮。市面上各式各样的鞭炮映入孩子们的眼帘。我看着别人手里拿着鞭炮随意挥舞,很是羡慕。表弟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再加上他自己也想玩,于是他一边卖着萌,一边拉着妈妈求着去买鞭炮,妈妈也愉快地同意了!我们一下子买了几大捆鞭炮,我和表弟不知是该乐还是该愁。

正当我们惊讶的功夫,父母已经把鞭炮都拆开了,爸爸说:“眼看天色也不早了,我们去吃点东西然后找个空旷的地方把这鞭炮给放了吧。”我们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吃完了东西,走出集市,在村口不远处,我们找到了一块荒废的水泥地,就在这了!还没反应过来,爸爸就点了火,他让我拿起挑着鞭炮的杆子,他握着我的手,随意地挥舞着鞭炮,那发出来的光芒照亮了天上闪烁的星光和地上的皑皑白雪。很多孩子闻声而来,共同欣赏这耀眼的美景。一波来了接着一波,这光芒仿佛在童真的快乐中永远延续了下去。

我陶醉其中,虽然我们站在这块老旧的水泥地上,但是我们一家人合家欢聚,在这水泥上一起放鞭炮,我想,这份和睦温馨,才是这决水泥地的价值所在。那时候,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偷快和满足。

虽然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场面会很少再次进入我们的眼帘,但是,一家人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会在我们的心中一直保留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五)

过端午

说到端午节,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赛龙舟,悬艾叶,闻香囊,包粽子,节日里到处洋溢着忙碌而又开心的气氛。

每当过端午时,家家户户总喜欢将艾草挂于门上或用彩线绑在手脚上,爷爷告诉我说这是人们希望能够借用艾草驱邪辟邪。家乡的人们,在这一天还会吃粽子,赛龙舟,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实“赛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用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

在我们秦屿镇,家家户户端午节最常做的习俗就是包粽子!我们家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包粽子高手——我的外婆。她常说:“用芦苇叶子包的粽子最香了!”她在包粽子之前,会先做好准备:把芦苇叶放进锅里煮一煮,再把准备好的糯米、咸蛋黄、香菇等分别洗一洗。她先取一片叶子,用部分的叶子裹成三角形,放入糯米,再把咸蛋黄等小料放进糯米的中间,封口后,撕一条芦苇叶来,往粽子表面绕两圈绑起来。一个接一个地,待全包好后,拿起个个穿着绿色外衣的粽姑娘放入高压锅里蒸四十多分钟,之后再放那么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

外婆包的粽子好吃十分香甜,十分入味,家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爱吃外婆包的粽子,尤其是我,每次吃一口外婆包的粽子就总停不下来。正因为这样,每当吃粽子时,我总是吃最多的那一个呢!

悠悠粽香,甜蜜时光;端午安康,平安吉祥;外婆包的粽子津津有味,外婆包的粽子无人不爱。那浓浓的粽子香味更是久久回荡在我的梦乡里。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六)

守门

李搏雄

今年春节,我姐结婚了。

在我的家乡,结婚时女方的人要守在门后,防止男方的人进来,顺便要讨点新郎的红包,这就叫守门。而男方的人会簇拥在新郎身边,帮助新郎推门,顺便也要点红包,这就叫做攻门。

当然,这个习俗也是有它的来历的。

传说,有一户人家老来得女,更是将她视若珍宝。女儿也不负重望,找到了男友,没过多久就要结婚了。但老人因为老来得女,对她离家十分舍不得。家里的亲戚就为他想了个招,几个亲戚就站在门的后面,老人为了女儿不那么容易就被娶走,就亲自为新郎官出了几道题。新郎官必须答对全部题,老人才能放心将女儿送走。

早晨,我六点钟就起床了,为了防止新郎官的入侵,我早早守在了门口。做好万全的准备后,只等新郎官到来了。

到了中午,只见新郎带着伴郎来了,我叫一声:“新郎来了!”说罢就跑回门后,锁好了窗户,与大家一起用力抵住门。可无奈怎么也守不住,一个壮叔叔走了过来,轻松将门一推,门立马就关得死死的了。新郎没有办法,只好从门缝里丢进来红包,想让我们放手。正当我们捡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男方逮住时机偷袭,撞开了大门,第一道防线就破了。

幸好还有第二道防线!大家为新郎出了许多的题目,但奈何新郎有“钞”能力,所有问题都被新郎用红包一一解决了,就连主持人看了也是无可奈何呀!

经过两时半小时的激烈战斗,新郎伴郎的“钞”消耗殆尽——这场苦战终于收尾了,比赛由男方组险胜。但女方组们手头的红包是真的香。

婚礼结束过后,我赚得盆满钵满,手头的红包,不说两百也有一百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七)

杨晨曦

我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伢,可我的祖籍在贵州。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疫情封城,我就没有在武汉过过年。而乡下的年也比禁鞭的城市有趣许多。

在贵州的乡下,每快要过年时,大多人家都会把喂了一年的猪杀掉。就算不养猪的,也会到市面上的养猪场买一头几百斤的肥猪。这恐怕是与城市最不同的了。

我小时候一直很不解,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这么喜庆的日子里做这么血腥的事呢?爸爸说在他们小时候很少能吃到肉,只有在过年时杀猪才能开个荤。虽然现在温饱已不成问题,可这一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

在杀完猪后,人们会去集市上采购年货,有烟花,炮竹,还有吃的,喝的,玩的……

到了大年三十一早,我还在睡觉,大人们就会起床忙碌,为年饭做准备。毕竟是乡下,寨子里的人不是亲戚就是要好的朋友,都会互相串门,一起过年。也许你们那边叫沟子,村子,湾……而我们这叫寨子。奶奶说,贵州这边山林居多,正所谓“山寨”,当然,可不是假货的那个山寨。而是山上的寨子,自然而来就叫寨子了。我所住的寨子在半山腰,房子也大,大家都会来我家过年。

一大早上各户人家就开始忙碌,准备年饭了。而孩子们就在院子里放鞭炮,嬉戏打闹。

终于盼到了年夜饭,桌上定少不了猪肉,酒店包间大的圆桌,可以摆上三四桌来吃饭。饭后春晚便一直放着,可其实并没有什么人看,口口声声说要看到最后的老人们早已呼呼大睡,大人们摆了几桌麻将,还有的赛金花,划拳……小一点的孩子已经睡了,大一点的在外院放鞭炮。伴随着春晚鞭炮和各种嘈杂的声音,除了老人,小孩今晚几乎无人睡觉。

乡下的年年味十足,十分随性,而城中的年味却一年不如一年。有时发展缓慢的乡下,也有令人怀念羡慕的点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八)

刘思禾

我的家乡有很多风俗,而我最喜欢的当然是春节的风俗。

吃年夜饭,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个风俗。

大年三十的傍晚,因为疫情,一年没有见的老人们相互送祝福,大人相互拥抱,而孩子们则玩耍起来。爷爷奶奶比以前更加卖力地赶做着年夜饭。从厨房里飘出了酒肉的香味。七点钟,奶奶用拐杖敲着说:“大家,快来吃年夜饭!”餐桌旁一下子沸腾了起来。那些美味逐个被请上了餐桌。有鱼、有鸡、有藕汤、有水饺……真是琳琅满目。邻居性子可真急,“啪”的一声,一朵烟花在空中绽放出金色的花瓣。不一会,那朵朵花瓣又如流星般划破黑色的丝绸,“啪”又是一声……烟花声、电视声、说笑声夹杂在一起,声音非常大,也很热闹。爸妈给爷爷倒上酒,给奶奶倒上茶,“祝老爸老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爸爸用洪亮的声音给爷爷奶奶送去了祝福语。舅舅则给我们发着红包。小表弟不懂礼仪,抓起一个小饼子便往嘴里塞。餐桌上鱼肉非常鲜嫩,甜甜的番茄酱浇在鱼肉上,一滴滴番茄酱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出点点银光;鸡腿上裹着一层厚厚的油,咬上去又松又软……这就是武汉的春节。

吃完饭,爸爸给我们讲起了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一到年末便到处害人。一次,一位老爷爷发现“年”很害怕鞭炮声,就这样后来人们制造出各种鞭炮,“年”再也没有出来害人了。

故事讲完按照家乡的风俗就应该放鞭炮了。外面早就有孩子开始放鞭炮了。烟味呛得人直咳嗽。我抱着自己积攒了许久的鞭炮来到一片空地上。“啪啪啪”火光迅速顺着绳子逼近鞭炮。一声巨响,如同山崩地裂,我这才想起捂住耳朵,可已经迟了。我一哆嗦,揉揉自己的耳朵,感觉又刺激又好玩。

春节的风俗可真有趣,我喜欢春节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九)

龙游独特风味——发糕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

我的家乡座落在湖南农村。虽然农村不像大城市那般威武华丽。但四季如春、空气新鲜、风景秀丽。其实湖南农村的美景就像一幅画,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

说到这,我给你们讲讲我们家乡的风俗吧!每到过年,我们就想起了家乡特色美食:腊肉。

过年的前几个月,家家户户忙着准备熏腊肉。腊肉切成块,油亮亮、红澄澄,还没下锅就已经香味四溢。炒、烧、蒸、煮、炖都适合,我奶奶经常是用干辣椒炒腊肉,出锅时加上一把绿绿的蒜叶。吃上一片油香入口,不由得心里感慨,过年是要有腊肉才够味!

过年时我们家家户户放鞭炮,聚餐,拜年,守岁,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聚餐时,我们像热锅上的蚂蚁,吃得津津有味。餐桌上至少有十种菜肴,分别有:红烧肉、扣肉、清蒸排骨、炖羊肉、酸菜鱼、炒牛肉、鸡汤……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腊肉。

大年初一,大家都早早起床,跟家里长辈说新年好和一些祝福语。吃完早饭,我们会去山上祭拜祖宗,然后去亲戚家拜年,走完这家走那家。亲戚来我们家拜年,我们早早把桌子上放满美食迎接客人,还要放鞭炮。长辈们聚在一起打打牌牌,喝喝酒,聊聊天。而我们小孩在一旁玩游戏、穿新衣、穿新鞋,一身红看起来十分喜庆。屋子上贴满了红红的对联,家家户户挂上了红灯笼,就像在办喜事。

过年时,当你来到我家,定会闻到浓浓的腊肉香味,深深地吸一口气,就能让人情不自禁想马上咬一口,嚼着嚼着嘴里的浓香直入肺腑,再加根蒜叶,真是赞不绝口。

这就是我们湖南农村的风俗。你们的家乡风俗是什么呢?赶快说出来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述出了春节万象更新的一派景色。

春节的来历说法众多,其中最为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自是数不胜数的。例如:置办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看春晚,拜年……

在家乡的清晨,街上鞭炮的“噼噼啪啪声”响彻云霄,将熟睡的孩童们从美梦中拉了出来。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眼前的春联、灯笼,增加了节日的味道。

大人们凌晨四五点便起来忙活了,因为他们得为一家人团聚准备好丰盛的年夜饭。无忧无虑的孩童们则与伙伴分享自己新年快乐的源泉之——各式各样的鞭炮。有仙女棒,冲天炮,擦炮,甩炮,魔术弹等等。

过年使我们小孩儿最欣喜的莫过于能收到压岁钱了。压岁钱一般是长辈给孩子们,妈妈从小叮嘱我要懂规矩,收下红包时,必须双手接过,并向长辈道谢。

在我们家,过年时收到的压岁钱都是交予父母保管的。从书上我还得知了关于压岁钱的小故事呢,让我来跟你们一起分享吧!

以前每年大年三十的夜里,会有一个名叫作“祟”的小妖出来伤害小孩子。它会趁夜里偷偷潜入人们的家中,摸一下熟睡的小孩子,从而导致小孩子生病、发高烧。当时的人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会让小孩子用红纸包八枚铜钱玩,将“祟”吓跑

因此,人们又将这八枚铜钱叫做“压祟钱”。后来又因“岁”与“祟”谐音,又被称为了“压岁钱”。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欢乐而又喜庆的节日,家乡的习俗与春节的快乐如一首美妙的乐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二)

炸肉丸

廖欣怡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定南的春节也不例外,这不,春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响遏行云地走来了,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次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个大铁炉,用来制作过年需要的食品,我最企盼的就是炸肉丸了。

妈妈会在春节前几天,就开始准备炸肉丸所需要的材料。妈妈总是一大早起床去买炸肉丸所需要的材料,炸肉丸的材料可多了:有冬笋,马蹄,香菇,包菜,番薯粉,鸡蛋,猪肉等。

首先妈妈会把冬笋,香菇,包菜,猪肉,放在切菜板上,剁碎,然后放到不同的小碗里边,然后再把马蹄削干净备用。随后就是把鸡蛋打入碗中,搅拌均匀。让这个“小太阳”充分的融合在一起。

接下来就是尤其重要的一步了。把所有的食材,放到一个大盆子里,用你练了十年的手,放上去用力的搅匀,加上番薯粉,盐,味精。在充分的搅匀,再放置几分钟就可以了,此时你还可以再加几个鸡蛋进去,这样可能会更好吃哦。

此时,爸爸便会不知道从哪弄了一口大铁锅,通体黝黑,浑身冰凉。妈妈把它灌满金黄的油,然后把大面团揪出许多小面团,这就是肉丸的雏形,把它们丢入烧热的油锅中,炸至通体金黄,肉丸就形成了。

每当这时,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偷拿几个,却总是被烫的上蹿下跳,父母见了便会笑得合不拢嘴,一股温馨的氛围无形的弥漫开来。

虽然现在仍有不少人坚持传统,但有一大部分人在追随潮流,崇洋媚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从春节做起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三)

我们小孩总想着过节,因为每逢过节,学校就会放假。我喜欢过节,尤其喜欢中秋节。因为八月中秋正是丰收的好时候。

据说中秋节的由来是这样的。相传,后羿射日后,巧遇王母娘娘,

便求下了一包不死药。服下此药,就能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妻子,就把它存了起来。蓬蒙假装生病,乘后羿出门打猎,蓬蒙逼后羿的妻子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就服下仙药,飞上了目亮。后翠无可奈何,和百姓们在月下摆没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每年临近中秋节,妈妈和奶奶就会给我们包月饼,可漂亮了。做下的月饼你别看表面上像是大饼,但上面的图案就像是雕刻家刻出来的一样,其中,我最喜欢桂花瓣的图案不仅如此,还是用新鲜的面和陷做成的。主陷是红糖或白糖,然后再加上点儿芝麻、果仁、花生豆和葡萄干什么的。做出了来的月饼,不管是蒸的,还是烤的。只要端放在餐桌上,就会有着一股香甜可口的味道,都总会让你垂涎三尺。

我喜欢过中秋节,在阳台了,全家人都坐在桌子旁,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喝着桂花茶,赏着天上圆圆的皎洁的圆月,我想:嫦娥会不会还在思念后羿,身旁只有几只调皮的玉兔,她有没有感觉到孤单呢?我看着月亮又想:现在一定有人的家人在外出,没能回家,他们就会一边赏月,一边想着他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如同看到了亲人,可真是“每逢住节倍思亲”。虽然现街市上有着各色各样的月饼,但还是家里的甜。

我喜欢过节,我喜欢中秋节,因为中秋节代表的着是团圆。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该多幸福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四)

元宵节的“圆”

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一天到晚难得看到她闲的时候。但无论多忙,元宵节这一天,她总会腾出时间给我们一家做汤圆。

“妈妈,今天元宵节你又要做几种汤圆?”“哎呀,你没看我正忙着呢,你哪凉快上哪去,别给我添乱!”“哦,知道了。”

我就安安静静的看着妈妈揉面团,面揉好之后,妈妈就,用保鲜膜把它盖了起来,让面团发醒……

过了差不多30分钟,妈妈在面团发醒的差不多了就把保鲜膜拿掉了,接着又把面团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把它揉成了圆圆的小小的跟普通的汤圆差不多的小圆球。最后把它放进锅里煮……

趁着汤人在锅里煮的时间,我问妈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妈妈说她也不知道,要我自己去查手机。

我打开百度搜了一下,便搜找到一个跟元宵有关的故事。相传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帝,但因刘莹胆小懦弱。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术中,之后吕氏一族想模仿的诗被邪王刘囊知道后,他灭了吕氏一族,帮刘氏夺回了皇权又把平定叛乱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就是元宵的由来历了。

我放下手机,走进厨房,看见妈妈掀开锅盖。有一股白烟往上冲。妈妈往锅里看了看,然后说道“汤圆煮好了,把红糖拿一罐出来。”我应了一声,就跑到。厨房后面拿了一罐红糖。

妈妈拿漏勺把锅点汤圆拿了出来,放进成有红糖的白色的小圆球外面又围了一层红糖。看起来美味极了。

红糖汤圆一端上桌,我们几个孩子就抢疯了。妈妈说:“慢点夹,锅里还有呢。”我夹了一个放入口中软软的汤圆,再配上一层甜甜的红糖,糯糯甜甜,简直是世间的美味。爸爸也一个劲地夸好吃。看着一大家人吃得稀里哗啦的,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元宵的红糖汤圆不仅裹着红糖的甜味,还有大家浓浓的亲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五)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在山东临沂,过年时最热闹的就是正月十五看花灯、猜谜语了。

正月十五这天,我异常高兴,因为听说晚上的集市上有灯谜,“赶集不应该是在天亮的时候吗?”“不不不,晚上的灯谜会是我们这里的风俗,大大小小的灯笼上有不一样的谜语,你猜对了,还有奖励呢。”大人的话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我和表妹都盼着晚上快点到来。

到了傍晚,吃着饭,我还猜想着灯谜会的样子,“会不会是在一个房子里,抽到哪个就回答哪个呢?不可能,不可能,可千万别是这样啊!”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要出发了。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去呢。车在集市附近停了下来,我兴奋地下了车,爸妈让我和表妹慢点跑,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俩已经压不住心中的喜悦了,一溜烟跑了过去。只见,灯集上有很多灯笼,个个都很漂亮,有莲花灯、兔子灯、桃子灯……每个灯的颜色都不一样,五颜六色的,如果把它们当做天上闪闪发亮的星星,我觉得没人会不爱吧!

我来到一盏灯面前,小声地读着它身上“纹的”谜语:“绿衣服,红内脏,外加一个脏小辫。”“西瓜。”我回答道,“不错,不错,”一个声音传来,我转头一看,是一位老爷爷,他手里拿着一本本子说:“呐,给你,这是你猜对谜语的礼物。”我瞪大了眼睛,开心地收下了。又去找了一个,不错,又对了。就这样,奖品多的我已经拿不下了,看着老板一脸不情愿的表情,忍不住笑出了声。

在热闹的春节里,去一个热闹的地方,和一群热闹的人一起过年,不光我们在热闹,灯也在热闹,它们在他们的世界里说着属于他们的心里话,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六)

热闹的中秋节

我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中秋节。中秋节在我得家乡那可是有许多的习俗呢!

八月十五,在这一天我们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记得那次中秋节让我至今难忘。早上奶奶拿着面、葡萄干、豆沙做起了月饼。先把馅做好,再把面和好,先把面放到模具里,加上一点馅再加一点面,最后再按一下一个圆圆的月饼就做好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做了起来,可由于是第一次做把顺序弄反了先放的馅然后才放的面。月饼做出来以后我和奶奶都哈哈大笑,奶奶一边笑一边教我怎么做月饼。照着奶奶的样子我和奶奶把所有的月饼都做好了,放进烤箱里烤一下月饼就做好了。闻起来香香的我似乎忘了这是刚唠出来的就用手去拿月饼,可月饼没吃着还把自己给烫了一下,这可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呀!我等月饼凉了一会再吃,真是太好吃了!我没忍住多吃了几个,这时奶奶走了过来对我说:“不能再吃了,一会儿要吃饭了而且月饼是要到晚上才能吃呢!”我可怜兮兮地对奶奶说:“就在吃最后一个,就一个。”奶奶看着我无奈的说:“唉,真是拿你没办法。”我横盼竖盼终于盼到了晚上。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又圆又亮的月亮,吃着月饼。我看了看月亮又看了看手里的月饼,突然跳起来站到大家面前说到:“我终于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了,因为月饼和月亮一样代表团团圆圆!大家都互相望了望,不约而同地笑着说到:对!对!

中秋节就是要吃月饼,就是要赏月就是要一家人团团圆圆!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七)

说一说湖南的“年”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老家湖南也不例外。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规矩特别多。

除夕的时候,一定要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整只的清炖,最好是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要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

湖南人还有吃腊肉的习惯,不过与四川蒸腊肉不一样,我们喜欢把它和香干或是酸豆角混在一起炒着吃。吃起来油香满口,特有嚼头。有时候也会拿冬笋和它一起炒,这样在咸香外还有一种清鲜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年三十晚上的鱼和鸡千万不能吃完,要余下一点留着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的意思。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要围在一起烤火、看电视,等到过12点,要放鞭炮“迎新年”。我们称之为“坐田埂”,也就是大家说的“守岁”。迎完新年,这时才可以去睡觉了,在北方,大年初一都有吃饺子的习惯,但是我们湖南人却是吃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做法可是很复杂的,提前一天要把糯米泡上,中间还要换几次水,泡好的水然后拿去蒸熟,蒸好后倒进盆里晾凉,最后加上酒曲让它发酵,过两天,就可以闻到酒香飘飘了。我们是把甜酒和蛋还有红枣一起来烧汤,听老人说能增进食欲、有助消化,还可以提神解乏呢!

都说四川人吃辣厉害,孰不知辣椒却是湘文化的图腾,我们湘菜都说以辣子当头,同时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许多风俗值得去了解,如果你听了我的介绍,想了解我的家乡,随时欢迎你来做客!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八)

在我的记忆里,春节是干干净净的;在我的记忆里,春节是硕然绽放的;在我的记忆里,春节是热热闹闹。

在我的记忆里,春节是干干净净的。在春节之前,我们会打扫卫生,角角落落也绝不放过。这天我被早早的叫起来干活,爸爸安排我扫地,安排弟弟拖地。我轻轻挥动着扫帚,心里一百个不情愿,静静地低着头看着棕褐色的地板,不急不缓地向前挪移。弟弟和我则是截然不同,他兴奋极了。我还有一小堆垃圾没扫起来呢,他就迫不及待地拖着拖把卖力的拖起地板来。他把地板的角角落落都拖的干干净净,绝不会放过一丝灰尘。拖完后,他低着头,眼睛默默的扫视着地板,慢慢放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我的记忆里,春节是硕然绽放的。前几年的春节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今年不知怎么就让了。那城里可是热闹非凡,这的鞭炮响一声,那的鞭炮响一声,几乎每天早上都伴着鞭炮声醒来。而爸爸早就准备好了一筐各式各样的烟花:红的、绿的、彩的;飞的、喷的、转的。点燃烟花,一个个的飞出去,一个个的绽放开。我一直把烟花当做记事薄,我觉得那一大箱烟花里是我们一年的回忆,不管什么伤心事,开心事都在里面。烟花飞到天上绽放开来,让我们回忆过去的一年,同时也告诉我们新的一年要更努力。

在我的记忆里,春节是热热闹闹的。我们过春节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团圆饭之后表演节目。大家围坐在茶几前,一边嗑瓜子聊新年,一边欣赏节目。我最喜欢的节目就是弟弟背的《弟子规》了,弟弟背《弟子规》,背的一年更比一年多,一年更比一年熟,也从刚开始的磕磕绊绊,到现在的满脸自信。弟弟的成长我们都尽收在眼底。大家坐电视前,脸上满是幸福的迎接新年。

春节,大家就是要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团团圆圆,快快乐乐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十九)

张欣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众多节日里,清明节是一个最特殊的节日。

在清明节里,我和一家人到乡下扫墓。我们看到山上也有许多的墓,无论是王家的、李家的、赵家的、吴家的,都有他们的子女来扫墓。看着外公的墓,我眼泪情不自禁掉落下来。当外公在世的时候,他总是把最好的东西让给我,如今,外公走了,我该如何报答他呢?妈妈对我说:“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快乐进步,不让外公担心就可以了,外公并没有离开我们,只是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度看着我们,保佑着我们”。

我们找到一片空地,那里有许多人放风筝,我也拿出了属于我的风筝,迎着风,愉快地放着风筝。我问爸爸为什么放风筝有没有特殊的意义,爸爸告诉我,放风筝的寓意是把晦气全部放走。

早上,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美味的青团,我问妈妈:“能不能给我讲一个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妈妈告诉我说:从前有一个人在野外,什么也没有,十分饥饿,他的随从便咬着牙,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后来那个人当了君主,却忘了那个随从的功劳,当有人提醒他时,他决定去寻找恩人。他四处打听,最后听说那个随从带着母亲往山去住了,可是山这么大,怎么寻找呢?有一个士兵给他出了主意,只要把山上的三面都点起火,那个随从一定会从山的另一面出来。大火连烧三天,随从仍然没有走出来,再派人进去查找时,发现随从已经死了。他十分后悔,便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还下令这一天只吃生食。

原来清明节不仅只有习俗,习俗背后还有个感人的故事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二十)

《家乡的年蒸》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过春节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二十五二十六忙年蒸”,这可是扬州人的老传统。

年蒸的起源是为了招财进宝,把蒸好的包子堆成一个元宝的形状,被称之为“堆元宝”,借此希望来年能够财源滚滚,寓意着蒸蒸日上。

有一年春节,我在外婆家学会了做包子。

首先是和面。外公先拿来一个盆,把面粉倒在盆里,再加进发酵粉,然后开始加水,一边加水一边和,直到水加够了,就开始使劲地揉,把它揉成一个大面团,盖上一层湿毛巾,等它发酵。接着是做肉馅。先把剁好的肉馅放到一个大碗里,再加各种调料,搅拌均匀。

然后我们开始做包子了。只见外公把馅放进皮里,用手一捏一拱,一个圆圆的包子就做好了。我在旁边看得跃跃欲试,“用手抓着两边,往中间挤,中间要捏好,不能留空。”外公一边做示范,一边对我说。虽然外公一直在旁边指导,可我的手始终不听使唤。刚开始我在包子皮中间放了很多的馅,结果在包的时候,馅从面皮里跑出来了,我急忙用手去捏,谁知这边捏好了,那边又破了。第二次,我小心翼翼地放了很少的馅,结果包好的包子虽然皮没破,但是扁扁的,软塌塌的,一点也不好看。第三次,我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放了适量的馅,做好后的包子很漂亮,不仅包子的肚皮圆鼓鼓的,而且头顶呈游涡状,像一座小宝塔耸立在蒸笼上,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等一座座小宝塔装满了蒸笼,外公便把它们搬到厨房里,旺旺的火开始蒸。

一个个包子蒸好了,香味扑鼻,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真香呀!

这就是我家乡的年蒸,虽然与其他城市的风俗不同,但是却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猜你喜欢